科場日知錄
顧炎武
明初三場之制。雖有先後。而無重輕。乃士子之精力。多專於一經。略於考古。主司閱卷。復護初場所中之卷。而不深求其二三場。夫昔之所謂三場。非下帷十年。讀書千卷。不能有此三場也。今則務於捷得。不過於四書一經之中。擬題一二百道。竊取他人之文記之。入場之日。抄謄一過。便可僥倖中式。而本經之全文。有不讀者矣。率天下而為欲速成之童子。學問由此而衰。心術由此而壞。宋嘉祐中。知諫院歐陽修上言。今之舉人以二千人為率。請寬其日限。而先試以策而考之。擇其文辭鄙惡者。文意顛倒重雜者。不識題者。不知故實。略而不對所問者。誤引事跡者。雖能成文。而理識乖誕者。雜犯舊格不考式者。凡此七等之人先去之。計二千人。可去五六百。以其留者。次試以論。又如前法而考之。又可去其二三百。其留而試詩賦者。不過千人矣。於千人而選五百。少而易考。不至勞昏。考而精當則盡善矣。縱使考之不精。亦當不至大濫。其節抄剽盜之人。皆以先策論去之矣。比及詩賦。皆是已經策論麤有學問理識不至乖誕之人。縱使詩賦不工。亦可以中選矣。如此可使童年新學。全不曉事之人。無由而進。今之有天下者。不能復兩漢舉士之法。不得已而以言取人。則文忠之論亦似可取。救今日之弊。莫急乎去節抄剽盜之人。而七等在所先去。則闇劣之徒無所僥倖。而至者漸少。科場亦自此而清也。
今日科場之病。莫甚乎擬題。且以經文言之。初場試所習本經義四道。而本經之中。場屋可出之題。不過數十。富家巨族。延請名士。館於家塾。將此數十題。各撰一篇。計篇酬價。令其子弟及僮奴之俊慧者記誦熟習。入場命題。十符八九。即以所記之文抄謄上卷。較之風簷結搆。難易?殊。四書亦然。發榜之後。此曹便為貴人。年少貌美者。多得館選。天下之士。靡然從風。而本經亦可以不讀矣。予聞昔年五經之中。惟春秋止記題目。然亦須兼讀四傳。又聞嘉靖以前學臣命禮記題。有出喪服以試士子之能記否者。百年以來。喪服等篇皆刪去不讀。今則并檀弓不讀矣。書則刪去五子之歌。湯誓盤庚西伯戡黎微子金縢顧命康王之誥文侯之命等篇不讀。詩則刪去淫風變雅不讀。易則刪去訟否剝遯明夷暌蹇困旅等卦不讀。止記其可以出題之篇。及此數十題之文而已。讀論惟取一篇。披莊不過盈尺。隋書崔頤傳因陋就寡。赴速邀時。舊唐書薛謙光傳昔人所須十年而成者。以一年畢之。昔人所待一年而習者。以一月畢之。成於勦襲。得於假倩。卒而問其所未讀之經。有茫然不知為何書者。故愚以為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材。
有甚於咸陽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餘人也。請更其法。凡四書五經之文。皆問疑義。使之以一經而通之於五經。又一經之中。亦各有疑義。如易之鄭王。詩之毛鄭。春秋之三傳。以及唐宋諸儒不同之說。四書五經。皆依此發問。漢人所謂發策決科者正是如此其對者必如朱子所云通貫經文。條舉眾說而斷以己意。宋史劉恕傳舉進士詔能講經義者別奏名應召者才數十人恕以春秋禮記對先列註疏方引先儒異說末乃斷以己意凡二十問所對皆然其所出之題。不限盛衰治亂宋文鑑載張庭堅自靖人自獻於先王經義一篇使人不得意擬。而其文必出於場中之所作。則士之通經與否。可得而知。其能文與否。亦可得而驗矣。又不然則姑用唐宋賦韻之法。猶可以杜節抄剽盜之弊。題可擬而韻不可。必文之工拙猶其所自作。必不至以他人之文抄謄一過而中式者矣。其表題專出唐宋。策題兼問古今。如王梅溪集中所載人自不得不讀通鑑矣。夫舉業之文。昔人所鄙斥而以為無益於經學者也。今猶不出於本人之手焉。何其愈下也哉。
......购买会员看全站小说,或者下载APP免费观看所有作品 点击立即下载,搜索"皇朝经世文编2",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