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皇朝经世文编2",免费读到尾

  銅鈔議

  邱嘉穗

  錢法之所以壅滯而不行者。非患其太簡而失之重。即患其過繁而失之輕也。要在權為母子之制。而簡以統繁。繁以分簡。俾其輕重之兼行。以相為流通而已矣。善乎單穆公之言曰。民患輕則為之作重幣以行之。於是乎有母權子而行。若不堪重。則多作輕而行之。亦不廢重。於是乎有子權母而行。此制錢之本意。而行錢之善經也。今天下之錢。大率準於漢之五銖。唐之開元。而無前代甚輕甚重之患矣。然猶慮其勢日趨於輕。而不足以為重者。以其一文僅當一釐之用。繁而不簡。分而無統。而子母之制不立故也。竊見自漢武令諸侯王製白鹿皮為幣。而後人因易以楮。至宋元明三朝。始有所謂交子會子寶鈔之法。皆自一貫至百千貫。以代現錢之用。究其為製。不過取方尺之紙。印文其上。而即可以易數十百錢之物。其費省於錢十倍。而利用無疆。又不啻過之。顧楮之為幣也。用勞而易毀。紙之為物也。質薄而難全。而其上刊有定式。專視區區之印文。以為照驗。即使製造者極其工緻。而傳染未幾。已歸於斷爛。而不可以復辨。上之人始不得已。屢取而更造之。而新陳出入之間。動多詐偽抑勒。不可禁止。如前明行寶鈔法。每一貫准錢一千銀一兩。曾未及中葉。而已漸輕漸減。其後一貫之鈔。不足以抵一二文一二釐之用。竟以字跡漫滅。濫惡不堪而罷。以累期數百年之永利。而終莫能守者。蔑不由此之故。易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又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竊謂鈔法之廢也久矣。

  苟欲其神明變通。而為可久之計。固不必襲楮幣之名。亦不當用虛薄易爛之紙。莫若取白銅之精好者。銷鑄為鈔。如今之錢式而稍加重大。鏤以文字。面曰康熙寶鈔。背曰准五准十之類。以至准百而止。而其中孔。則別之以圓。取其內外圓通流行錢法之義。要使內局自鑄。定為一式輕重。纖毫不容增減。以杜偽造之弊。用是雜行於散錢之中。有鈔為母以統錢之繁。有錢為子以分鈔之簡。使其虛實相生。奇偶相制。而輕重錯綜。可分可合。而卒不可亂。既不至若前明寶鈔易爛之製。而又可收宋元交子會子之用。其亦庶幾古人作輕作重之意。而足以救錢法之靡也歟。或疑三國時。孫權鑄當千錢。徒有空名。吳人以為患。是不然。夫錢而當千。則價值太貴而易多。其不行也固宜。今立鈔法。但自當五當十以至當百而止。而與散錢不甚懸絕。夫何難行之有。昔周景王鑄大錢。以勸農。贍不足。百姓蒙利。至劉備定蜀。鑄直百錢。猶能以此濟一時之急。而湖南馬殷行之有術。雖境內鐵錢亦可使也。要在得其人以為之耳。而於法何與焉。抑嘗考鈔法之起。原以為錢計也。自唐憲宗時。令商賈至京師。委錢給券。以輕裝趨四方。合券而取之。號曰飛錢。宋太祖置便錢務。亦許商人投牒輸錢左藏庫。以諸州錢給之。已皆有此意。至張詠鎮蜀。患蜀人鐵錢重。不便貿易。乃設質劑之法。一交一

点击下载App,搜索"皇朝经世文编2",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