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陳風化之要疏乾隆二年
內閣學士淩如煥
伏讀本年七月上諭。朕覽法司本章。各省命案。大率?毆居多。甚至挾持兇器。互相殺傷者。小民愚昧無知。不忍一朝之忿。遂致罹於重辟。後雖追悔。亦已無及。深可憫惻。夫貪生惡死。人之常情。即下愚編氓。亦斷無不愛惜身命之理。總因平日不知法律。而地方有司。又且不能時時化導。動其從善去惡之天良。申以觸法觝令之憲典。無怪乎編氓之日蹈法網。而不能止也。嗣後直省督撫。督率有司。必多方宣諭。實力勸勉。務使閭閻咸知法紀。顧惜身家。以遠於罪戾。則教化行而刑罰可省矣。欽此。仰見我皇上欽恤生民。精思馭吏。務省刑而行敷教。誠\正本清源之盛治也。臣數年以來。於民情吏治。稍有見聞。竊以為今風俗猶未能正。教化猶未洽者。其弊有三。在民者一。在官者二。敬臚列為皇上陳上。
一各州縣游惰之民。猶散處鄉城。宜亟為整理也。凡民之生。士農工商。各執一業。然後知愛其身家。而教化易入。所最難布置者。游惰之民耳。幼不習詩書。長不勤手足。不習詩書則不明理法。不勤手足則不免饑寒。當其游惰之時。尚未至有殺人為盜之事。而賭博出其中。酗酒出其中。頑童娼妓出其中。命盜之基。實由於此。近奉諭旨令州縣官於公事之暇。各巡歷鄉村。詢民疾苦。宣布教化。此親民之隆規。良吏之法守也。臣查直隸各省。現在舉行保甲。每十戶聯為一甲。將某里某甲某人姓名生業。悉記冊籍。懸掛門牌。為州縣者。按甲稽察。即可知一邑之中。讀書者若干人。力田者若干人。為工商者若干人。其不列四民之內而習游惰若干人。初無難查核也。請嗣後州縣官巡歷鄉村時。每至村鎮會集之所。即令保甲傳齊附近游惰之民。面加訓誡。諭以圖謀\生計。愛惜身家。其間有本無恒產。流為游惰者。如係老幼廢疾。應照例給發孤貧口糧。安於養濟院內。至若強壯之民。雖無田疇。當勸諭為佃戶。雖無店業。當勸諭為傭工。使之馴其性情。勤其肢體。則族黨鄉鄰。亦斷無始終棄置。不相容留之人也。其有游惰之民。處於城郭者。與州縣衙署附近。猶易隨時覺察。一體撫循。向來雖隳頑。實因目不睹官長之面。耳不聞官長之言。習於放廢。改過無由。一旦民之父母。代謀\其生計。代恤其身家。未有不翻然悔憬然覺者。儻或下愚不移。則董戒以威之。鞭撻以辱之。亦不待其有殺人犯盜之罪。然後委之為無可如何也。如此則各州縣游惰之民。可漸次消除而教化流行矣。
一有司奉行教民。宜務其實。不當飭其文也。朝廷敷布政教。全賴州縣奉行。今之州縣。問其錢糧無不知之。以徵比錢糧有火耗之利益耳。問其刑名。間亦知之。以欽部案件有遲誤之處分耳。至其視教化之通塞。既無利於身家。復無礙于功名。則漠然無復留意者。十居八九矣。臣常見通行部文。不過照抄原稿出示一道。粘貼街衢衙門。即以塞奉行之責。而鄉城百姓尚未能周知也。即如宣講上諭一事。督撫荐舉屬吏。率皆首列此案。究竟天下州縣。皆不過於朔望近地。齊集紳衿約保。及隨從衙役人等。遵照原文。口誦數件。事畢而散。其荷鋤負耒之夫。闤闠貿易之子。並未有一人舍其本。業前來聽講者。其聽又於聖言之精義。未能入耳會心。即此一事虛文。可知凡事之失實。世宗憲皇帝念州縣官簿書紛煩。不能專力教化。令添設約正值月等。擇生員使充其任。量給廩餼。甚盛典也。其時言利之臣。乃謂約正值月。情願贊教。不需廩餼。而約正值月之良規。又不廢而自廢矣。臣請嗣後仍復舊制。頒以廩餼。飽其身家。然後責以司教。飭令隨地隨時。宣揚上諭。並令繹出鄉語。剖晰詳明。使人易曉。再如命盜擬辟之條。尤宜諄諄講解。警惕愚頑。州縣即于巡歷時。察民俗之?澆。驗該生之勤惰。毋使奉行不力。虛糜錢糧。則一鄉一邑之中。司教多人。皆可為有司之助。而小民不啻家諭而戶曉矣。
......购买会员看全站小说,或者下载APP免费观看所有作品 点击立即下载,搜索"皇朝经世文编1",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