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古今医统大全",免费读到尾

  药方

  属性:第一代虫状病证游游食日治法

  此虫形如婴兄,长三才,背有毛。

  此虫形如鬼,动走脏腑。

  此虫形如虾蟆,变动脏腑之中。

  凡人受病之后,顿觉憔悴,令人梦寐颠倒,魂魄飞杨,精神离散,饮食减少,形容渐瘦,

  四肢百节疼痛,憎寒壮热,背膊拘急,口苦舌干,面无颜色,鼻流清涕,虚汗常多。其虫遇丙丁

  日食起,醉归心俞穴、中四穴,轮转周而复始。俟虫大醉,方可医灸,取出虫后,用药补心,

  宜服守灵散。

  第二代虫状病证游食日治法

  此虫形如乱发,长三寸许,在人脏腑之中。

  此虫形如蜈蚣,或似守宫,在人脏腑之中。

  此虫形如虾蟹,在人脏腑之中。

  凡痨瘵,苦患此虫,令人神色如醉,夜梦不祥,梦与亡人为侣。心胸饱闷、四体不和,骨节

  枯稿,日渐瘦弱,醋心呕酸,咽干鼻塞,背脊酸疼,腰膝无力,唾吐脓血,头目不利,胸膈多

  痰,盗汗发热等证。其虫遇庚辛日食起,醉归肺俞穴中。俟虫大醉,方可医治,取出虫后,补肺

  则瘥,宜服虚成散。

  第三代虫状病证游食日治法

  此虫形如蚊类,在人脏腑之中。

  此虫形如螳螂,或如血果,在人脏腑之中。

  此虫形如刺,或如毛虫,在人脏腑之中。

  痨证,若有此虫,令人三焦多昏,日常思睡,呕吐苦汁,或吐清水粘涎,腹胀虚鸣,

  口鼻生疮,唇黑面青,日渐消瘦,精神恍惚,口燥咽干,目多昏泪。其虫庚寅日食起,醉归厥

  阴穴、中四八。俟虫大醉,方可治之,取虫之后,补气即愈。

  第四代虫状病证游食日治法

  此虫形如乱丝,或如蛴螬虫者。

  此虫形如猪肺,或作蝉虫。

  此虫形如蛇虺,往来五脏之中。

  凡病此虫,令人脏腑虚鸣,呕逆,肠中癖气块,憎寒壮热,肚大筋青,咳嗽气促,

  口苦舌干,要吃酸咸之物。其虫遇戊巳日食起,醉归脾俞穴、中四穴。俟虫大醉方可治,取

  虫后,补脾即愈,服魂停散。

  第五代虫状病证治法

  此虫形如鼠无毛。

  此虫有头无足,有足无头。

  此虫形如精血片。

  凡患此虫,入肝经、而归肾,得血而更改也。令人多怒气遂,四肢解散,日食减少,或面

  红润如平人,或时通灵而言未来事,或着床枕不起,有似中风肢体顽麻,腹内多痛,其虫遇壬癸

  日食起,醉脏肝俞穴、中四穴。俟虫大醉,方可治,取虫后补肝,即愈,宜服金明散。

  第六代(此代虫有翅足全者,千里传疰,所谓飞尸。)

  此虫形如马尾,或有两条,一雌一雄。

  此虫形如龟鳖,在人五脏之中。

  此虫形如烂面,或如飞禽,或长或短。

  凡患此虫,令人思食百物,身体羸,腰膝无力,眼暗耳鸣,喘嗽不定,心腹闷乱。其虫

  遇丑亥日食起醉归肾前穴、四穴。俟虫大醉,乃可治之。取虫出,补肾填髓愈,宜服育婴散。

  取六代痨虫后服五补药方具后(以下俱《青囊方》)

  虚成散补肺脏痨极。

  白茯苓枳实(麸炒)秦艽芍药麻黄当归(酒洗)茄香(炒。各半两)甘草(炙,

  一分)玄胡索(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银环一对、蜜五点,煎八分,通口服。

  金明散补肝脏痨极。

  人参茯苓秦艽知母(酒炒)石膏()甘草(炙。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七片、葱白二寸,煎八分,无时服。

  守灵散补心脏痨极。

  白茯苓(一钱)丁香(五分)诃子(一钱)桔梗(一钱二分)芍药(八分)羌活甘草(炙。

  各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银耳环一只,葱白三寸,煎八分,通口服。

  魂停散补脾脏痨极。

  白药子人参桔梗诃子茯苓(各一钱)丁香甘草(炙。各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蜜一匙,煎八分,通口服。

  育婴散补肾脏痨极。

  香附子(炒黑,一钱)附子(裂,个)木香白蒺藜(去刺。各五分)白茯苓(三钱)

  甘草(炙,五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七片、葱白三寸,煎七分,空心服。

  茯神散不问远年近日取效。下虫红色,便可治,肚下黑又瘥。肚下白色是食髓也,万无

  一瘥。下虫之后,宜服此药。

  茯神茯苓人参远志龙骨肉桂甘草(各一两)陈皮当归五味子(各一两半)黄

  (一两)大枣(五十二枚)

  上咀,分八服,每服水盏半,姜二钱,煎一盏,趁前药后吃,亦空心服神效。此是神人所授

  灵秘方。

  取痨虫法灸穴

  凡取痨虫,可于三节骨上一穴,并膏肓二穴,每穴灸七壮。然后饮食调理,方下取虫药,

  其虫或如乱发,或如红线线者是也。

  四季取虫宜用之药

  春宜用雄黄(另研)硫黄(另研。各二分)巴豆(一粒,去油)豆豉(七粒)

  上同为细末,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童便一合,酒一盏,温送下。

  夏宜用萝卜子鹤虱硫黄(另研。各二分)巴豆(一粒,去油)豆豉(七粒),如

  前制服。

  秋宜用锡灰雄黄(另研)绿豆粉(各二分)巴豆(一粒,去油)豆豉(七粒)

  雌黄(另研,二分)如前制服。

  各宜用雌黄雄黄(另研用)锡灰(各二分)巴豆(去油)豆豉(各七粒),如前制服。

  治传尸痨追尸虫明目丹

  白兔粪(中秋夜取,四十九粒,野中寻者佳)砂(一钱)

  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甘草半两槌碎,以水一盏,揉取浓汁。若患人

  瘦弱,则用炙甘草,五更空心服。预戒患人不得心躁,冷服不妨。小瘥,两日一服,下虫为准,

  药要上旬日服。

  贯众丸去三尸五虫。

  贯众(五分,杀伏虫)白芦(三分,杀大肠虫)蜀漆(三分,杀白虫)浓朴(三分,杀肺

  虫)野狼牙子(四钱,杀肺虫)僵蚕(四分,杀膈虫)雷丸(六分,杀赤虫)雄黄(三分,

  杀尸虫)芜荑(五分,杀差虫)

  上各制净,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川水下五丸,三服可渐加至十丸。服之二十日,百

  病皆愈,三尸九虫自灭。服者,须斋戒恭敬。妇人绝孕,服之有子。

  桂心丸神仙去三尸九虫捷效。

  熟地黄(三两)干漆(五钱)桂心(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米饮送下。

  雄黄丸去三尸九虫。

  雄黄松脂(各一两,研)

  上溶脂为丸,如芡实大。平旦一丸,服之七日,三尸尽去。

  通神散治尸劳、尸虫。

  附子(一枚)大黄(一两)牛黄(五分)

  上为末,加桃柳枝、青蒿(各七握),锉,用童便半碗,浸一宿。来日五更煎多沸,滤渣,

  调散子一半,服了,以衣被盖便睡。取下恶物,当自止。下时,用桶子盛之,看何物。其虫类

  有四,一头如马尾,二如乱发,三似蜈蚣,四如血果,或如乱绵破絮。忌食生冷哽物、茶蒜炙

  爆、鸡鸭虾蟹、油腻腌藏等物,后药服之。

  甘草黄连当归木香(各半两)

  上将酒二升,瓷器内煎取五合,倾出,煎此四味熬,看软硬和丸,梧桐子大。空心晚后酒

  或盐汤下三十粒,神效。

  守庚申法

  《道藏经》曰∶夫人之生于世也,上至国王,次至大臣,下至僧遂庶人,多少不定,惟有

  女人,此疾尤甚。学道之士,若不去三尸九虫,以求长生者,终不可得也。每值庚申日,其夜

  不睡,守之至晓,体倦方可投睡,令人数觉,尸虫自不得去奏事也。

  《大帝玄科》云∶六月八日及庚申日,北帝开诸生门,听诸法司讼事,过满五日者,其人必

  死。宜守庚申振伏三尸。凡守庚申三尸长绝,令人精神爽快,五神恬静。每日叩齿三十六通,以

  左手捧心,呼三尸之名∶上尸彭琚出;中尸彭坟出;下尸彭KT出,辄不得为害。

  常以庚申去手甲,丑日去足甲,每年七月十六日,将所去手足甲烧灰,和水服之。三尸九虫

  皆灭,名曰斩三尸。

  遇仙灸痨瘵捷法

  取癸亥旦二更时,六神皆聚,解去下衣,直身平立,用笔于腰上两旁微陷处点定。针家谓之

  腰眼,然后上

  床合面而卧。每灼小艾七壮,两腰眼共十四壮。痨虫或吐出,或泻出,即安。断根,将虫入火

  烧焚,后服将军丸。

  将军丸治传尸痨瘵。前灸法并此药,皆是异人传授。

  锦纹大黄(制)麝香(一钱,研)猪牙皂角(醋炙)桃枝(去皮尖)槟榔雷丸(各一两)

  芜荑(半两)鳖甲(醋炙黄)

  上为末,先将蒿叶二两,东向桃、李、柳、桑叶各七片,水一盏,煎七分,去渣入蜜一大

  盏,再熬成膏,入前末药及麝香、安息香末捣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枣汤送下。

  三汁丸灸后亦宜服此。

  生地黄汁青蒿汁薄荷叶汁童便好酒(各二升,同煎成膏,入后项药)柴胡鳖甲(醋

  炙黄)秦艽(各一两)朱砂麝香(各半两,研)

  上为细末,调前膏内,捣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或十丸。不拘时,温酒送下,忌

  生冷毒物。

  (《医林》)五蒸汤治骨蒸痨热。

  甘草(炙,七钱半)茯苓(二钱二分半)人参(一钱半)竹叶(一钱半)生地黄葛根(各二钱二

  分半)知母黄芩(各一钱半)石膏(三钱七分半)

  上咀,每服八钱,水二钟,白梗米钱半,煎八分,不拘时温服。以小麦煮汤煎药亦可。忌

  海藻、菘菜、芜荑。

  凡二十二蒸证状治法本方中加药开例于后。

  肺蒸∶喘嗽咯血,喉干声嘎,鼻塞,加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桔梗、紫苏、

  乌梅。

  皮蒸∶肌肤鳞起,毛折发焦,加石膏、桑白皮。

  气蒸∶喘促鼻干,遍身气热,不自安息,加人参、黄芩、栀子。

  大肠蒸∶右鼻干疼,大肠隐痛加大黄、芒硝。

  心蒸∶少气烦闷,舌干口苦,或舌生疮,加黄连、生地、当归、赤芍。

  脉蒸∶心烦体热,脉缓急不调,加生地、当归。

  血蒸∶毛发焦枯,有时鼻衄,或尿血,加生地、当归(各酒洗)、童便。

  小肠蒸∶下唇焦,加赤茯苓、木通、生地黄。

  脾蒸∶唇焦折,或生口疮,加芍药、木瓜、苦参。

  肉蒸∶别人觉热,自觉冷,食无味而呕,或烦躁不安,加芍药。

  胃蒸∶鼻口干燥,肚腹膨胀,自汗,睡卧不安,舌生疮,加石膏、梗米、大黄、芒硝、

  干姜。

  胆蒸∶眼目失光,睛黄口苦耳聋,胁下坚硬而痛,加柴胡、枯蒌。

  三焦蒸∶乍寒乍热,中脘膻中时觉烦闷,加石膏、竹叶。

  肝蒸∶或时眼前昏暗,或眩晕,躁怒无时,加川芎、当归(酒洗)、前胡。

  筋蒸∶眼昏胁痛,爪甲焦枯,加川芎、当归。

  肾蒸∶耳叶焦枯,腰脚酸疼,情意不定,泄精白浊,加生地黄、石膏、知母、寒水石。

  脑蒸∶头眩热闷,眼眵,口吐热涎,加生地黄、防风、羌活。

  髓蒸∶髓沸,骨中热,肩背痛,骨酸疼,倦行,加天门冬、生地黄、当归。

  骨蒸∶版齿黑燥,大杼酸疼,倦行腰痛,足逆冷,疳虫食藏,加鳖甲(炙黄),地骨皮、当归、

  (酒洗),牡丹皮、生地黄。

  玉房蒸∶男子遗溺失精,妇人经闭白淫,加知母、黄柏、当归、芍药。

  脬蒸∶小便赤黄,加泽泻、茯苓、生地黄、沉香、滑石。

  膀胱蒸∶右耳焦,小便凝浊如膏,加泽泻、茯苓、滑石。

  凡此诸蒸,亦有热病后食肉油腻,饮酒房劳,犯之而复作。久蒸不除,变成疳疾,即死

  矣。亦有疟久不愈,以致咳嗽,调治失宜渐成骨蒸痨瘵之证者多。当推标本而治之。

  (《医林》)经验方治男子妇人骨蒸痨瘵,憎寒壮热。

  青蒿(春夏用叶,秋冬用子,童便浸,晒干二两)白术地骨皮鳖甲(醋炙)人参

  白茯苓粉甘草(炙)柴胡栝蒌根桑白皮(蜜炙。各五钱)

  上咀,每服七钱,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时温服。

  (《医林》)麦煎散治少男室女骨蒸,妇人血风攻疰四肢。

  赤茯苓当归(酒洗)干漆鳖甲(醋炙)常山白术柴胡大黄(煨)生地黄

  石膏(各钱半)甘草(炙,七钱半)

  上咀,分二帖,每帖入小麦百粒,水二盏煎八分,去渣。食后,临卧服。有虚汗加麻黄根

  (一钱)

  (《医林》)地骨皮枳壳散治骨蒸壮热,肌肉消瘦,少力多困,夜盗汗。

  地骨皮枳壳(麸炒)秦艽柴胡知母当归(酒洗)鳖甲(醋炙黄)

  上咀,各等分,每帖七钱,水二盏,用桃柳枝头各七茎、姜二片、乌梅一个,煎八分,临卧

  服。

  团鱼丸治骨蒸潮热,咳嗽累效。

  贝母知母前胡杏仁(去皮尖炒)柴胡(各等分)团鱼(一个,去肠肚)

  上用药同鱼煮熟,提起去头,取肉连汁食之。将药焙干,就用鱼甲及骨煮汁,和药丸梧桐

  子大。每服三十丸,黄汤食远下。

  续断散治骨蒸痨热,潮热,传尸劳,喘嗽气急,身痛烦躁,盗汗。

  续断紫菀桔梗青竹茹五味子(各一钱二分)生地黄桑白皮(蜜炙。各二钱)甘草

  (炙,八分)赤小豆(四钱)

  上咀,作二服,每服用小麦五十粒,水二盏,煎八分,食后服。兼治咳嗽吐脓血。小

  儿亦可服。

  人参散治邪热客于经络,肌热痰嗽,五心烦躁,头目昏痛,夜有盗汗,四肢倦怠。

  妇人虚劳骨蒸尤宜服之。

  人参白术白茯苓柴胡当归半夏曲葛根甘草(炙)赤芍药(各等分)

  上咀,每服七钱,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后服。

  柴胡梅连散治骨蒸痨热,久而不瘥。

  胡黄连柴胡前胡乌梅(各三钱)

  上咀,每服四钱,用童便一盏,猪胆一个,脊髓一条,韭白根半钱,同煎至七分,不拘

  时温服。亦治五劳七伤虚弱。

  清肌十全散治男妇骨蒸,肌肉消瘦宜服。

  柴胡(三钱二分)生地黄地骨皮桔梗(各一钱二分)防风茯苓人参(各一钱六分)

  甘草(炙)当归秦艽(各六分)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二盏,煎八分,食远温服。

  清神甘露丸治男妇虚劳,大骨枯陷并皆治之。

  生地黄汁白藕汁牛乳汁

  上三味,各等分,用砂石器内,文武火熬成膏,用后药。

  人参白术黄(蜜炙)黄连五味子胡黄连(各等分)

  上为末,用前膏子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远人参汤下。

  太上混元丹治虚劳怯弱,延年补损,久服轻身健体,不可尽述。紫河车者,天地之先,阴阳

  之祖,乾坤之橐,铅汞之匡廓,胚胎符兆,九九数足,我则载而乘之,故谓河车。《历验篇》

  中名之曰混沌皮,非金石草木、夜露晓霜之所比伦。服之不辍,诚以返本还元。补益之遂,诚得

  其要。

  紫河车(一具,米泔水洗净,去筋膜,入麝香一钱在内,缝定。放砂锅内,入无灰酒五升,慢

  火熬成膏子,入药)沉香(另研)朱砂(另研,水飞,各一两)人参

  肉苁蓉(酒浸)白茯苓(三两)乳香(另研)安息香(酒熬,去砂石,各二两)

  上为细末,入河车膏和药末,杵千百下,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空心沉香汤,或温酒送

  下。若有病之人,详证增加之法具于后。

  男子真阳气耗,荣卫两虚,腰背疼痛,白汗怔忡,痰多喘咳,梦遗白浊,潮热心烦,脚膝

  无力,宜加后药∶

  鹿茸(酒蒸),川巴戟(去心),钟乳粉(),阳起石(),附子(制),黄(蜜炒。

  各二两)、桑寄生(如无,以续断代,)生鹿角(镑),龙骨、紫菀(各一两。)

  妇人血气虚损,荣卫不足,多致潮热心烦,口干喜冷,腹胁刺痛,腰腿酸疼,痰多咳嗽,

  惊惕怔忡,经候不调或闭不通,宜加当归(酒浸),石斛(去根),紫石英(,醋淬七次水飞),

  柏子仁(微炒,另研),鹿茸(酒蒸,)鳖甲(醋炙。各二两),卷柏叶(一两),川牛膝(酒浸,

  一两)。嗽多加紫菀(二两)。

  犀角紫河车丸治传尸三月必平复,其余痨证只数服愈。

  紫河车(一具,用米泔水净洗过,烙干,同众药磨为细末)鳖甲(醋炙)桔梗胡黄连芍药

  大黄败鼓皮心(醋炙)贝母龙胆草黄药子知母(各二钱半)广术犀角末芒硝(各钱半)

  朱砂(二钱,另研)

  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二十丸,空心酒下。

  无比丸治传尸劳,服至一月愈。其余劳瘦之疾,数服取效。

  紫河车(二两,煮,醋浸一宿,焙干用)芍药鳖甲(醋炙。各半两)桔梗胡黄连大黄(煨)

  甘草(炙)甘龙胆苦参黄药子

  秋石知母(各二钱半)贝母豆豉(炒)蓬术芒硝犀角屑(各二钱)

  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送下。如肠中热,食前服;膈上热,

  食后服。

  夺命散治前证。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麸炒)甘草人参(各半两)鳖甲知母天灵盖(醋浸宿,酥炙。各一两)

  青蒿柴胡阿魏(四枣子大)葱白(一握)

  上以天灵盖、鳖甲为末,次下人参、知母、柴胡、甘草同捣,次下葱白、青蒿、桃仁、

  阿魏,杵成饼子,慢火焙干为末,称二钱,用童便二盏,煎一盏,露一宿,至五更三点暖服半

  盏。服了,衣被盖卧。天明又暖半盏服之。扶病患强行五七步,三日勿洗手、面、指头。候

  生毛为验,每日早晨先饮,白汤投之。

  龙胆丸治积热劳瘦不食,热壅疮肿。此药解肌骨之热,散滞毒。

  龙胆草柴胡黄芩鳖甲(醋炙。各一两)桃仁(去皮尖)山栀子陈皮当归(酒洗)

  大黄甘草(炙。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白汤送下。如小儿,减丸数服之。

  天竺黄饮子治痨瘵。

  天竺黄人参茯苓茯神(各半两)生地黄远志(去心)龙骨防风玄胡索(各五钱)

  麦门冬(去心,二两)大腹子(七枚)犀角屑(二钱)

  上咀,每服七钱,水二盏,煎八分,不拘时服。忌一切毒物,如治久病服此药,先看十

  指毛色,如藕白者可治,紫黑色者难治。

  麝香散治妇人室女一切蓄热骨蒸,及室女月经不行,肌瘦热。

  威灵仙(四两)干漆(一两,炒令烟尽)雄黄麝香(各三钱,另研)

  上为末,每服一大钱,水半盏,煎四分,空心和渣温服。当有恶秽毒物下,并是病根。此

  药难服,或以蒸饼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茶汤任下。次服桃仁散。

  桃仁散

  桃仁(一两,泡去皮尖,麸炒黄色)赤茯苓(一两)芍药人参(各一钱)陈皮(去白,

  七钱半)槟榔(七个)安息香犀角屑(各一钱半)麝香(二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钟,姜三片,煎六分,早晚食前服。若取下虫头赤,服天

  竺黄饮子,补护心脏。

  未取虫,须先服护心。

  轻骨散治骨蒸劳热。

  龙胆草黄连贝母知母鳖甲(醋炙)乌梅桔梗秦艽柴胡人参甘草(炙)

  山栀子仁青蒿(酒煮)阿胶(炒)杏仁(去皮尖,麸炒。各等分)

  上为末,用好清烟墨一寸,以井花水磨调前药末,作饼子,如大指头大,透风处阴干。二

  七日方用,每服一饼,井花水磨化。又用没药五钱,磨成一盏。于五更又用黄柏末二钱同煎数沸,

  却入盏内,频频打转。于五更时轻轻起,服了便睡,令病患仰卧。甚者不过三服。

  蛤蚧散治劳瘦。

  白茯苓(炒)桑白皮(酥炙)知母(二两,醋酥炒)贝母(同上制)杏仁(六两,泡去

  皮尖并双仁者,以单纸入铛内炒干,入石臼捣为粉。用皮纸包,捶去油)甘草(二两,捶碎醋

  酥炒)雌雄蛤蚧(一对,入醋酥,内浸透,慢火炙干。又浸五次,炙令黄色,勿焦黑为妙)

  人参(一两,酥,醋炒黄色)

  乳酥(真者四十文,切作骰子块,入铫内成汁。再入米醋半斤和匀,同炒前药,以干为度)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钟,煎七分,食远服。忌油腻生冷毒物。如久患嗽者,初服此药,

  闻嗽加甚,服久则安。

  又方治劳热,补肺损止嗽。

  蛤蚧(一对,醋酒浸炙)黄芩秦艽胡黄连人参青蒿生地黄熟地黄甘草柴胡

  知母贝母麻黄杏仁(去皮尖,炒。各半两)鳖甲桔梗龙胆草木香(各半两)

  每服七钱,水二盏,姜三片、乌梅一个、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

  鳖甲散补虚劳。

  鳖甲(醋炙)当归赤芍药柴胡桔梗甘草(炙)人参(各一两)麝香(五分)

  杏仁(去皮尖,炒)胡黄连(二钱)官桂(半两,

  去粗皮,不见火)地骨皮(一钱)木香(半两)宣连(一钱)真酥(三两)白砂蜜(三两)

  上为细末,用青蒿一斤,童便五升,熬青蒿汁约二升,滤去渣,入酥蜜,再熬成膏。候

  冷入药末,搜和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温酒下,或米饮亦可。日进三服。如秋冬时,

  更入桃柳心七个,与后柴胡散煎服。

  柴胡散补虚劳。

  柴胡人参茯苓桔梗芍药当归(酒浸)麦门冬青皮桑白皮川芎白术升麻

  甘草(炙。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通口连渣服。

  又柴胡散治童稚骨蒸热,及解伤寒后热。

  柴胡川大黄干漆(炒烟尽)秦艽甘草常山(各一两)鳖甲(三两,醋炙)

  上咀,每服一钱,水一盏,入小麦一撮,煎七分,不拘时冷服。

  百劳散治骨蒸劳热等证。

  天仙藤当归川芎芍药茯苓人参黄知母贝母黄芩五味子地骨皮柴胡

  甘草白芷桔梗(各等分)

  每服一两,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后服。一方加秦艽、前胡。

  药方

  属性:崔氏四花六穴灸法(见针灸门)

  专治男妇五劳七伤,气血虚弱,骨蒸潮热,形容憔悴,咳嗽痰喘,五心烦闷,四肢困倦。

  如诸风体弱,诸气羸,久病痼疾,形体虚弱者,并宜灸之。

  黄帝灸二一种痨图并序

  夫人含灵受气,禀于五常。摄之乖理,降之六疾。至若岐黄广记,抑有旧经,攻灸单行,显灵

  斯术。骨蒸病者,亦名传尸,亦名,亦命伏连,亦名无辜。丈夫以元气为根本,妇人以血

  海为根源。其病状也,发干而短,或聚或分,或腹中有块,或脑门结核,或夜卧盗汗,梦与鬼交。

  虽目视分明,而四肢无力。上气食少,渐至羸。纵延岁月,遂至殒灭。

  余昔添任洛州司马,三十日灸活一十三人。前后瘥者数过二百。至于狸骨獭肝,徒闻曩说;

  金牙铜鼻,罕见其能。未如此方扶危救急,非止单攻骨蒸,兼亦疗风,或瘴或痨,或邪或僻,患

  状既广,灸愈亦多。不可全录,聊述大概,又恐传说讹谬,以误将来。令具图形,庶令览者易

  于悉使。所在流传,颇多家藏,未暇外请名医,旁求上药。返魂远魄,何难之有?遇斯疾者

  可不谨哉!

  肾俞二穴(在第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半上一隔对是穴,治虚劳耳聋,肾虚水肿腰痛,小便

  浊,好独卧,身冷如冰,遗精溺血,五劳七伤,脚膝酸疼,针三分,灸三壮)大椎一穴(在第一

  椎)膈俞二穴(在第七椎)胆俞二穴(在第十一椎)三焦俞二穴,(在第十三椎)胃俞二

  穴(在第十椎)旋俞二穴(在第一十椎)

  药方

  属性:一法∶以两手着头相叉,长气即吐之。坐地缓舒两脚,以两手外抱脚中,疾低头,入膝中,两手交叉头上,

  十三通。愈三尸也。

  一法∶叩齿二七过,取咽气二七,如三百通乃止,为之二十日,邪气悉退。六十日病小愈,百日大病除,

  三尸伏虫去,肌肤光泽。

  药方

  属性:《圣惠方》:治虚烦骨蒸不得眠。用酸枣仁(一两),水二盏,研,绞汁下米二合,煮粥,候熟,下地黄汁一盏,

  再煮。不拘时服。

  又方∶治虚劳呕血,嗽血吐血。用大小蓟、柏叶、荷叶、茅根等,即十灰散。又以山药五条、莲肉半斤、晋枣

  一百枚、霜柿十个,四味用水四碗于砂锅内煮熟,擂碎。却下前药末,和匀,慢火再熬。复下阿胶四两、黄

  蜡二两、平胃散末、四君子汤,和知母、黄柏末各一两,搜和成剂。如硬,入蜜置青石上,木槌打匀,丸梧

  桐子大。每服一百丸,枣杨下,不拘时。此药不寒不燥,治一切虚劳百损神效。

  又方∶用鹿角霜(一斤),白茯苓(四两)为末,就用鹿角胶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酒下,甚补益。

  又方∶治虚劳骨蒸。用胡黄连、蛇床子、前胡各三钱,犍猪胆一个,脊髓一条,童便、水各一钟,煎八分,再

  煎二次,服四剂可愈。

  又方∶治虚劳瘦热。用青蒿细锉水三升、童便五升,煎一升半去渣,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空心卧时,各以

  酒吞二十丸,或煎服。

  《外台秘要方》∶治骨蒸,以生地黄捣取汁一斤,入炼蜜四两。空心滚白汤调下三钱。以身凉为度,若利减一匙。

  一方∶治蒸病名曰内蒸。所以言内者、必外寒内热,以手附骨而热甚者,其根在五脏六

  腑之中,必因患后得之,肉脱,饮食无味,皮燥而无光。蒸盛之时,四肢渐细,足趺肿起。以

  石膏十两研如乳粉法。每服一钱,不拘时,水调,以身凉为度。

  一方∶治痨瘵。以赤儿,俗名王瓜,焙干为末,酒调二钱服。

  一方∶冶骨蒸劳热。以桃仁一百二十枚,泡去皮及双仁者,留尖杵为丸。平旦井花水顿服尽。

  服讫,量性饮酒令醉。仍须吃水,能多最精。隔日又服一剂,百十日不许食肉。

  一方∶冶五蒸。平旦凉至晚,烦躁,饮食无味,细喘小气,两足逆冷,手心常热。变疳,则

  蚀人五脏。大便或涩,用芒硝(五两)为末。每服三钱,滚米饮入炼蜜一匙调下,日二服。

  一方∶用芒硝(二两),苦参末(二两),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米汤下,以身凉为度。

  一方∶用胡黄连为末。每服一钱,蜜汤调下。

  崔元亮《海上方》∶治痨瘵骨蒸,鬼气。取童子小便五大斗澄过,青蒿五斗,八九月带籽

  采来,细锉。二物相合,入大釜中,以猛火煎取三斗,去渣,净洗,釜干。再倾汁于釜中,以微

  火煎至二斗。取猪胆十枚相合,再煎至一斗半,除火待冷,以新瓷器盛。每欲服取甘草二三两,

  炙熟,捣为末,调蒿汁膏,捣千杵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汤下,增至三四十丸亦

  可。

  黄狗肉丸∶治男子妇人虚劳体热,盗汗,四肢倦怠,用肥中黄狗一只,去肠脏皮毛,用内外肾,

  研入砂锅内,酒醋八分,水二分,地骨皮(一斤),前胡、黄(各四两)、苁蓉(二两),同狗

  肉,自朝煮至暮,将药去,肉再煮一宿。至明早去头骨,再煮如泥,入石器内,细捣,入当归末

  (四两)、莲肉(一斤)、平胃散(二斤),和狗肉,杵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

  盐酒送下。

  一方∶治虚劳,用杏仁(一斤),去皮尖,生姜六两锉碎。咳嗽加人参(四两),同入砂锅内,

  河水一斗,以文武火熬,

  水尽为度,去姜参渣,每服杏仁五七枚,或二十枚,细嚼,频频服之。

  一方∶治骨蒸劳热,饮食不为肌肉,自污、盗汗,日夜俱热者难治,日夜间热者易愈。

  用羚羊角末二钱,温水调下。

  一方∶治骨蒸劳,及痔漏肠风下虫血。用鳗鲡鱼,酒醋五味煮食,亦治心疼。

  一方∶治传尸痨瘵。用童便二盏,无灰酒一盏,以新瓷器盛之。取猪腰子一对,入瓶内,

  封固瓶口。日晚用重汤煮之,至中夜止。待五更以火温之,乘热任意饮酒,食腰子。病危者一

  月见效,平日瘦怯者可服此。盖以血养血,胜金石草木之药也。

  一方∶用雄黄(一两)为末、松脂(一两),溶化和丸,如莲子大。平旦吞一丸,七日

  三尸尽去。

  病机

  属性:经曰∶内夺而厥,则为喑俳,皆肾虚也。(俳∶废也。)

  《素问》奇病篇帝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也?岐伯曰∶胞之络脉绝也。帝曰∶何以

  言之?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

  无治也,当十月复。

  声音者,内关五脏,其为病也,因于六气。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音角,

  其声呼。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音征,其声笑。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音宫,其声歌。西方

  白色,入通于肺,其音商,

  其声哭。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音羽,其声呻。此所以声音通于五脏者也。《直指》云∶

  心为声音之主,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此特言其所重者。舌为心之苗,心病舌不能转,

  则不能语言。暴病者尚可医治,久病者不可治也,而心为声音之主者此也。肺者属金,主清肃,

  外司皮腠。风寒外感者,热郁于内,则肺金不清,咳嗽而声哑,故肺为声音之门者此也。肾者

  人身之根本,元气发生之主也。肾气一亏,则元气寝弱,而语喑者有之。经曰∶言而微,终日

  乃复言者,此夺气也。

  钱氏方小儿吐泻利,小便过多,以致脾虚不饮食,用益元散作效。数日后,忽尔不语,钱氏

  知其脾气已复,肾气尚虚,投以地黄丸益肾,相继数剂遂能言。于是益信声音之根出于肾也不

  诬。

  病机

  属性:《原病式》曰∶暴喑冒昧,皆属于火。暴喑,卒哑也。肺属金而主声,故五行惟金响。金应于

  干,干为天,天为阳,为健,为动。金本燥,为涸,为收,为敛,为劲切,为刚洁。故诸能鸣者,

  无越此也。凡绪发语声者,由其形气之鼓击也。水实制火,火不克金,金能鸣也。其为物,寒则

  能鸣者此也。其或火旺水亏,热乘肺金,而神浊气郁,则暴喑无声也。冒昧,昏冒,昏暗也,

  气昏则神浊。冒昧,火之象也。

  病机

  属性:有内热痰郁,窒塞肺金而声哑,及不出者,及有咳嗽久远伤气而散者,此内因也。有外受风

  寒,腠理闭塞,束内郁嗽而声哑,三拗之类,此外因也。又有忽暴吸风,卒然声不出者,亦外

  因也。有因争竞大声号叫,以致失声。或因歌唱伤气,而声不出,此不内外因也,养息自愈。

  病机

  属性:风寒燥热致声不清者,人共知之。暑湿相干者鲜有知也。经曰∶因于湿,首如裹。声如

  从室中言,此中气之湿也。《直指》∶风寒暑湿燥火,痰气有干于心肺者,病在上脘,随证解

  之。邪气散则天籁鸣矣。惟夫肾虚为病,不能纳诸气以归元。故气奔而上,咳嗽痰壅,或喘或

  胀,足冷骨痿,胸腹百骸俱为之牵掣。其嗽愈重,其气愈乏,其声愈干。君子当于受病之处图之

  可也。

  脉候

  属性:肺沉涩,声不出者为郁。

  脉浮紧,为寒束声哑。洪大为火。

  脉滑为痰。脉沉伏久病声不出者,难治。

  治法

  属性:风寒咳嗽失音者,三拗汤主之。热痰壅盛声不出者,盐汤探吐之。大府秘结,上下不通,

  声气不出者,大柴胡汤下之。此皆切于病证,其效如附应也。

  治法

  属性:凡病患久嗽声哑,乃是元气不足,肺气不滋,宜补气养金润燥,其声自。若虚劳之人,则宜滋肾水润肺

  金为本,诃子百药煎收敛以治其标,标本兼治,此十全也。久病患不语,为心气绝者死。

  药方

  属性:三拗汤(治风寒邪郁,咳嗽失音,方见咳嗽门)

  金沸草散(同上。)

  二物汤治风寒邪气留滞失音。

  薄桂(二钱)石莒蒲(一钱)

  上咀,新水煎细呷。

  荆苏汤失音通用。

  荆芥穗紫苏叶陈皮木通当归薄桂石菖蒲(各等分)每服四钱,煎服。

  (《和济》)换金正气散(方见寒门)有湿证声哑,加茵陈、石菖蒲。有寒加薄桂。

  小柴胡汤(方见伤寒门)治伏暑发热,汗渴。水入心胞不语。

  木通汤治诸风失音。

  木通石菖蒲防风羌活全蝎(焙)桑螵蛸直僵蚕(炒)炙甘草(各一分)南星(略

  炒半两)

  上咀,每服三钱,姜五片,苏叶(五片),煎服。

  药方

  属性:(《局方》)二陈汤(见痰门)加石菖蒲,入竹沥,竹茹服,或吞白丸子。

  (《直指》)姜橘饮治风痰,风毒缠喉不语。

  南星(略炮,半两)生姜(四两)橘皮(三钱)

  上咀,每服三钱,紫苏五叶煎服。

  (《医林》)玉粉丸治冬月寒痰结于咽喉不利,语音不出。《针经》云∶寒气客于会厌,卒如哑。

  宜服此药。

  桂心草乌(各一字)半夏(泡,五钱)

  上为细未,姜汁浸,蒸饼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至夜含化。多年不愈者亦效。

  竹沥导痰汤(方见痰门)治痰盛声哑,用导痰汤煎熟,加竹沥一盏,姜汁一匙和勾,温服

  细呷。

  (隐君)滚痰丸(治证同前)临卧用诃子甘桔汤吞下五六十丸。

  药方

  属性:(《医林》)诃子甘桔汤治火盛失音。

  诃子(四个,半生半煨)桔梗(一两五钱,半生半炒)甘草(二寸,半生半炙)

  上咀,分两服,每服水一盏,童便一盏,煎八分,食后温服。

  (《医林》)响胜破笛丸治讴歌动火,失音不语者,服之神效。

  连翘桔梗甘草(各二两半)薄荷叶(四两)诃子(煨)砂仁大黄(酒蒸。各一两)

  川芎(两半)百药煎(二两)

  上为细末,鸡子清和丸,弹子大。临卧噙化一丸。

  (《局方》)犀角地黄汤治热入血室,心忪不语,眩冒迷忘。

  生地黄(四两)犀角牡丹皮芍药(各半两)

  上咀,每服四钱,入桃仁去皮尖七粒煎服。

  朱砂丸(方见血门)治跌打惊忤,血入心窍不语。

  (秘方)竹衣麦冬汤治一切痰嗽痨瘵,声哑不可救者,服之神效。

  竹衣(一钱,用金竹鲜者劈开,揭取竹内衣膜,竹取沥)竹茹(一丸,弹子大,即将取衣

  竹割取青皮是也)竹沥(即将取衣茹金竹,根据制法取之)麦门冬

  (去心,二钱)甘草(五分)陈皮(去白,五分)白茯苓桔梗(各一钱)杏仁(去皮尖,

  七粒,研)

  上咀,水盏半,竹叶七个,煎七分,入竹沥一杯,和匀温服。

  (《医林》)杏仁煎治咳嗽暴重,声音不出。

  杏仁(泡去皮尖,研如泥)冬蜜姜汁砂糖(各一盏)桑白皮(去赤衣,炒)木通贝

  母北五味子紫菀茸(各一两)石菖蒲(半两)款冬花蕊

  上咀,水五升,煎半去渣。入杏姜糖蜜合和,微火煎取一升半,每服三合,两日夜服之。

  百合丸治失声不语。

  百合百药煎杏仁(去皮尖)诃子薏苡仁(各等分)

  上为末,鸡子清和丸,弹子大。临卧噙化一丸。

  金花散治失声,亦治喉痹。

  槐花(新瓦上炒,令香熟,三重后床上要仰卧,随意食之。热证通用,声即开)

  人参平补汤治肾虚声不出。

  人参川芎当归熟地黄(酒洗)白芍药白茯苓菟丝子(制)北五味子杜仲(制)

  白术巴戟(去心)橘红半夏曲(各半两)牛膝(酒浸,焙)破故纸(炒)益智仁

  葫芦巴(炒)甘草(炙。各二钱半)石菖蒲(钱半)

  上咀,每服三钱,姜五片、枣二枚煎。吞山药丸七十粒(方见浊门)。五更头肾气开,不得

  咳唾,吉语默然,再进土药,功效胜常。

  治桃仁汤治狐惑,虫食其脏,上唇疮,其声哑。

  桃仁(炮,去皮炒)槐花子艾叶(各一两)大枣(十五枚)

  上水三盏,煎一盏半,分三次服。

  密陀僧散(方见惊悸门)治大惊入心,痰血窒塞,喑不能言,亦治喑风。

  (《三因》)七气汤(方见气门)加枳壳甘草治气膈声沉。

  (《良方》)通声煎治咳嗽气促,胸中满闷、语音不出。

  杏仁(一升,去皮尖,炒,另研)人参五味子款冬花桂心木通菖蒲竹茹(各二升),

  细辛(各二两)白蜜生姜汁(各二升)枣肉酥(各二两)

  上咀,水五升,煎五七沸,内酥蜜姜枣再煎,令稀稠得所。每服一匙,温酒小盏化下。

  一方不用酒噙化。

  药方

  属性:一方∶治缠喉风,声不出,用靛花、薄荷叶各等分,为细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

  一丸,临睡噙化。

  一方∶治失声不出,用萝卜捣自然汁,入姜汁少许,时时饮之。

  一方∶用密陀僧为极细末,每服一钱,点茶饮之,声即出。

  一方∶用皂角一条,去皮子,萝卜三枚煎服数次,声则出。

  一方∶治风冷寒郁,失音。用桂心为末,频放舌下,渐渐咽汁声出。

  一方∶治无故咽喉声音不出。橘皮(五两),水三升,煮一升,顿服效。

  一方∶治卒哑,用杏仁三分,去皮煎熬,别杵桂一分,和捣如泥。每用杏核大,绵裹,

  噙细细咽之,日三夜五。

  病机

  属性:经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大声也。)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五脏生成篇曰∶心烦头痛,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脉要精微篇曰∶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言热在手之三阳经。)

  玉机真藏篇曰∶心脉者,南方火,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则令人烦心,

  上见咳唾,下为气泄。又曰∶数则烦心。

  病机

  属性:《神珍》云∶虚烦之病,非止一端,究其大概多是体虚者也。摄养有乖,荣卫不调,使阴

  阳二气有所偏胜。或阴虚而阳盛,或阴盛而阳虚。

  经云∶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此固不易之论。而今虚烦之病,

  多是阴虚生内热所致。如虚劳之人,肾水有亏,心火内蒸,其烦必躁。吐泻之后,津液枯竭,烦

  而有渴。惟伤寒及大病后,多有虚烦之证,却无霍乱。临病之际,又宜审之。治法宜用平和之

  药,清心实下,不可峻用补药。又若妇人产

  后去血过多,虚烦发热,又当以各类求之。烦躁甚者,内外不安,反复颠倒,谓之懊。详

  见伤寒门。

  脉候

  属性:脉数为烦心。

  大病后,烦躁甚,脉急数者不治。

  脉沉而急者,为虚烦。左手脉涩为血少心烦。

  脉浮大而缓者生。

  伤寒脉最详备、烦躁者审之。

  治法

  属性:烦躁病有阴有阳,有虚有实。若峻药治之,则恐助其邪;若遽泻之,则反虚其本。所以宜

  乎清平淡渗,如五苓散、竹叶汤之类,则无颠覆之凶,而有中行之吉。用此而不奏效者,又当

  察其始病与既病先后之虚实而治之,效斯得矣。

  治法

  属性:治烦躁病,用清药不效,必究其未病者,多是邪气相干,要分表里汗下。若病后心烦,多是

  虚证,宜人参竹茹汤、酸枣仁汤之属。已兼吐汗下者,有补阳益阴,退阴复阳之法,当于伤寒

  门烦躁证内求之,万无一失。

  发热下利,手足厥逆,躁而不得卧者,五苓散治之。不效者,必死。

  治法

  属性:虚烦之证,虽属于肾水竭,而心火盛。或因寒邪据体,或因误治无端,或因烦劳过损,

  或因久病不愈,其类不一。要皆耗伤真元,而虚火炎上。故烦热发于心,而躁热根于肾;烦者

  躁所起,躁者烦所生。

  厥冷脉沉,反生烦渴者何也?内伤元气,外感寒邪。故寒邪入脏,伏于至阴,邪气相持,从

  善所化,津液枯涸,故六脉沉迟,口苦舌干,反生烦渴,治宜干姜、附子之剂,复阴回阳。苟荣

  卫失调,亢烦复起,有症相似,而脉沉数,大便秘结,治宜三承气汤下之。如大患之后,厥冷

  烦躁过甚,六脉无应,医难治之。有表邪失治,变生虚烦何也?先因寒邪所折,汗未能周,妄行

  攻治,致其蓄热上升,而成烦渴之证,宜以冲和汤和肌开表,次用消烦之剂,随证治之。有汗下

  后大烦渴何也?表虚为寒所折,本当和解,反过汗下,故六脉洪数,表里俱热,而不恶寒,腠理

  开疏,汗泄不已,津液衰少,烦渴过甚,宜以竹叶石膏汤,或栀子升麻汤、人参白虎汤,

  选而用之。

  有大热反恶寒,烦渴不已,发汗无效,治热无功何也?寒邪入脏,阴不达阳,寒蓄于内,

  热邪在腑,阳不和阴,热郁于外,故阳元则生热。甚则生烦,宜以阴旦汤通和表里,次用消渴之

  剂,随证治之。

  虚劳者,寒邪达入,误治诸经,真元耗散,气血俱虚、身热烦躁,神舍失安,不能眠卧,

  以栀子豉汤治之。寒邪蓄滞于阴;阴不越阳,上盛下虚,身凉无热,手足微温,大便自利而烦

  渴,以竹叶石膏汤去石膏加附子治。寒邪发散未尽,肺浮身热,欲喜饮水,而成积滞,故湿热上

  升,而反见烦渴,以猪苓汤先疏导之,以止烦渴而和之。虚劳者,素多饮酒,或伤寒邪,积热

  膀胱,谬为汗利,亡其津液,小便短少,大热烦躁,以青龙汤去半夏重加天花粉,通和表里,而

  解烦躁,不可投用五苓散之剂。

  治虚烦证,有用寒凉之剂,治热愈热、治烦愈烦何也?体弱之人内损元气,外感风寒,或

  由汗下过伤,则元气多虚,寒邪内鼓,虚火上炎,六脉洪数,浮而无力,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是为阳虚。若复用寒凉之药,则

  脾胃受伤,而虚者益虚矣。宜以独参汤和平益气,次用人参黄汤调下,五苓散清利之,热退阳

  生虚烦息矣。

  药方

  属性:(《和剂》)五苓散治烦热而渴。(方见伤寒门。)

  (《和剂》)辰砂妙香散治心气不足,精神恍惚,虚烦少睡。(方见健忘门。)

  (《三因》)淡竹茹汤治心虚烦闷,头痛气短,内热不解,心中扰扰,及妇人产后心

  虚,惊悸烦闷。

  麦门年(去心)小麦(炒,二钱七分半)甘草(炙,一钱)人参白茯苓(各二钱半)半夏(制

  ,二钱)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竹茹一块,煎八分,食远服。

  (《济生》)小草汤治虚劳忧思过度,遗精白浊,虚烦不安。

  小草黄当归(酒浸)麦门冬(去心)酸枣仁石斛(各一两)人参甘草(炙,

  五钱)

  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五片,煎八分,不拘时服。

  (《三因》)橘皮汤治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之反无汗,心中烦,骨节疼痛,目眩

  恶寒,会反呕逆,谷不得入,宜服此。

  橘皮(一两半)甘草人参(二钱半)竹茹(半两)

  上咀,每服四钱,姜三片、枣一枚,水钟半,煎七分,空心服。

  (《三因》)人参竹茹汤治胃口有热,呕吐逆,虚烦不安。

  人参半夏竹茹(各一两)

  上咀,作六剂,每剂水一盏半,姜三片,煎八分,温服。

  (《医林》)酸枣仁汤治霍乱吐下增剧,虚劳烦扰,奔气在胸中不得眠,或发寒热,头痛晕闷。

  酸枣仁(一两,炒)人参桂心(各一钱)知母茯苓(各三钱)石膏(,半两)甘草

  (炙,二钱)

  上咀,每服七钱,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前服。

  人参竹叶汤治汗下后表里虚烦不可攻者。

  竹叶人参甘草(各一两)半夏(二两)石膏麦门冬(各五两)

  上咀,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五片、粳米一撮,煎七分,空心服。

  竹叶麦门冬汤治大病后,表里俱虚,内无津液,烦渴心躁,及诸虚烦热,与伤寒

  相似,但不恶寒,身不痛。不可汗宜此。

  淡竹茹麦门冬(等分)

  上咀,每服七钱,水二钟,煎八分,不枸时服。

  竹叶石膏汤治前证。(方见伤寒门。)

  温胆汤(方见惊悸门)治大病后,虚烦不得卧,直心经虚怯,触事易惊。短气时悸,或复

  自汗,并服之。

  竹叶汤治大病后,及霍乱吐泻后虚烦闷,内热不解。

  竹叶人参麦门冬(去心)半夏(制。各二钱半)甘草(炙,五分)

  上咀,每服四钱,水二盏,姜五片,煎八分,食远服。

  地仙散治诸病后,烦热不安,乃虚劳烦躁。

  地骨皮(一两)防风(五钱)甘草(二钱)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二钟,姜五片,煎八分,食远服。

  清心莲子饮治心中蕴热虚烦。(方见遗精门。)

  黄连阿胶汤治阴虚邪盛,热烦于内,不得眠者。

  扶阴散(方见伤寒门。)

  干姜附子甘草汤治烦躁、脉沉微而不渴者。(方见伤寒门。)

  药方

  属性:《圣惠方》∶治夜不得眠。酸枣仁(半两),炒黄为末,酒三合浸汁,先以粳米二合煮作粥,

  临熟下枣仁汁,更煮三五沸,空心食之效。

  一方∶治胆虚,睡卧不安,心中惊悸。用枣仁(一两)炒香熟,捣细为末,每服二钱,

  竹叶汤调下,不枸时服。

  一方∶治发汗不得,心中大烦,骨节疼痛,呕逆,谷不入,用人参(少许),陈皮(二钱半)

  ,甘草、竹茹(各一钱),加姜枣,水煎,空心服。

  一方∶治男妇虚烦不眠。用竹沥一升,水四升,茯苓三两同煎,取二升,分三服。

  一方∶治大病后,昼夜虚烦不睡,心中多惊,用酸枣仁、榆白皮等分为末,煎汁温服。

  一方∶治心烦,用白术末,水调五分七服。

  一方∶治烦不睡,用榆白皮阴干为末,每日朝夜用水五合,末三钱煎如膏服。兼治、五

  淋。

  《肘后方》∶从早夜连时不得眠,暮以新布火灸,以熨目,并蒸大豆更番囊盛枕,枕冷后,更

  易热,终夜常枕热立愈。

  《食医心镜》∶治心中烦闷,此能益气力,止渴。苦笋熟煮,任意食之。又苦竹笋煮食,治消

  渴利水道下气,理风热香港脚,取蒸熟食之。

  病机

  属性:上古天真论篇帝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

  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

  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

  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

  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又曰∶年至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

  又曰∶男子尽八八而精绝,女子尽七七而经断矣。夫以阴气之成,止供给得三十年之运用,

  已先亏矣。人之情欲无涯,此难成易亏之阴气,若之何而可以纵欲也?

  又曰∶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行远,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

  于肝。摇体苦

  劳,汗出于脾。

  又曰∶久视伤血,入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若夫七情五心之火飞越,

  男女声色之欲过淫,是虚损之所由也。

  《难经》云∶因虚而致五损∶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

  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

  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脉之病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

  皮聚而毛落者死。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

  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机要》曰∶虚损之疾,寒热因虚而感也。感寒则损阳,

  阳虚则阴盛,自上而下,治之宜以辛甘淡,过于胃,则不可治也。感热则损阴,阴虚则阳盛,故损

  自下而上,治之宜以苦酸咸,过于脾,则不可治也。自上而损者,一损损于肺,皮聚而毛落;二

  损损于心,血脉虚少,不荣于脏腑,妇人月水不通;三损损于胃,饮食不为肌肤。自下而损者,

  一损损于肾,骨痿不能起于床;二损损于肝,筋缓不能自收持;三损损于脾,饮食不能消克。论曰∶

  心肺损而色蔽,肾肝损而形痿,谷不能化而脾损。感此病者,皆损之病也。渐渍之深,皆虚劳之

  疾也。

点击下载App,搜索"古今医统大全",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