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古今医统大全",免费读到尾

  药方

  属性:(《局方》)理中汤、治中丸治脏腑停寒泄泻不已。(方见伤寒门。)

  (《机要》)浆水散治暴泻如水,周身汗出,一身尽冷,脉微而弱,气少不能语,

  甚者加吐,此为急病。

  半夏(一两,姜制)附子(半两,制)干姜(炮)肉桂良姜(各二钱半)

  炙甘草(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浆水盏半煎至半盏,和渣热服。

  (《机要》)白术散治泄泻。

  白术(炒)芍药(炒)甘草(炙。各三钱)干姜(炮半两)

  上如前法煎服,甚者加附子(三钱)。

  (《百选》)大藿香散治一切脾胃虚寒,呕吐霍乱,心腹撮痛,泄泻不已。

  藿香叶(二两)陈皮(去白)浓朴(制)青皮木香人参肉豆蔻(面煨)良姜(炒)

  大麦芽(炒研)神曲诃子(煨去核)白茯苓甘草(炙。各一两)白干姜(半两)

  上为粗未,每服六钱,水盏半、煨生姜一块、盐一捻煎服。水泻滑泻肠风脏毒,陈米饮

  入盐热调下。赤白痢,甘草黑豆汤下。脾胃虚冷,宿滞酒食,痰气作晕,入盐少许,嚼姜枣汤

  热服,胃气呃噫,生姜自然汁一呷入盐点服。此药大能消食,顺气利膈。

  (《济生》)大轮丸治肠胃虚寒,心腹冷痛,泄泻不止。

  干姜(炮)附子(制)肉豆蔻(煨)

  上为末,每服五十丸,米糊丸,空心米饮下。

  (《和剂》)肉豆蔻丸治脾胃虚弱胀满,水谷不消,脏腑滑泄。

  苍术(制)干姜(炮)肉豆蔻(面煨)浓朴(制)陈皮(各四两)甘草(炙)茴香(炒)

  肉桂川乌(炮去皮脐)诃子肉(各二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温服。

  金锁正元丹治肾虚泄泻,小便频数,盗汗遗精,一切虚证。(方见虚冷门。)

  豆附丸治肠胃虚弱,内受风冷,水谷不化,泻泄注下。

  肉豆蔻(面煨,四两)木香(二两,不见火)白茯苓(四两)干姜(炮)肉桂

  附子(制)丁香(不见火。各一两)

  上为细末,姜汁煮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

  (《良方》)茱萸断下丸治脏腑虚寒,腹痛不止泄泻,甚效。

  吴茱萸(二两,炒)赤石脂川姜(各两半)艾叶(炒)缩砂仁肉豆蔻附子(制。各一分)

  上为细末,面糊丸。每服五七十丸,食前米饮送下。昔赵从简通判丁母忧,食素日久,

  苦泻不止,日七八行,岁余。每服健中不过一二日复作。得此方而愈。后数年间遇泄泻,服

  之即效。

  (《百选》)缩脾丸治滑泻不禁。

  白术(炒)赤石脂肉豆蔻(面煨)浓朴(姜制)白姜(炮。各一两)附子(制)

  荜茇神曲(炒)

  上为细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下。

  (《和剂》)大已寒丸治沉寒痼冷,脏腑虚惫,心腹痛,胁肋胀满,泻泄肠鸣,自利

  自汗。

  荜茇肉桂(各四两)干姜高良姜(各六两)

  上为末,水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下。

  药方

  属性:(丹溪)保和丸治食积泻泄。(方见食积门。)

  (《良方》)调中汤治食滞泻泄呕吐,不思饮食。

  藿香砂仁蓬术(炮)干姜(炮)肉桂茴香草果(各一钱)麦芽(炒)益智

  橘红苍术神曲(炒)桔梗甘草(炙。各半钱)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生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不拘时服。

  脾积丸因食积作泻。

  青皮陈皮三棱莪术(煨。各三钱)香附子(炒)肉果山楂丁香砂仁槟榔

  姜黄浓朴(炒。各二钱)黄连(三钱)木香(钱半)檀香麦芽(各二钱)荜茇白豆蔻(各一钱)

  上为细末,溶蜡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温水下。

  (《和剂》)木香槟榔丸治伤食泻。(方见积滞门。)

  (《宝藏》)感应丸治食滞泻泄将成痢疾。

  木香(不见火,二两半)肉豆蔻(二十个)丁香(一两半)巴豆(二十粒,去膜去油)

  杏仁(二百四十粒,汤泡去皮尖用)百草霜(另研细,二两)

  干姜(炮,一两)

  上四味为末,外入百草霜二两研,与豆杏七味同和匀,用好蜡六两溶化成汁,以重绢滤

  去渣,更以好酒一升,于银石器内煮蜡数沸倾出,待酒冷其蜡自浮于上,取蜡称用。春夏修合,

  用清油一两,铫内熬令香熟,次下蜡四两同化成汁,就铫内乘热拌和前项药末成剂,油纸裹

  旋丸。每服三十丸,空心姜汤下。

  药方

  属性:(经曰下者举之是也。)

  (东垣)升阳除湿汤(方见前。)

  升阳除湿防风汤如大便秘塞,或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或有白脓血,慎勿利

  之。利之必致重病,郁结而不通也。以故举其阳则阴气自降。

  苍术(制,四两)防风(二钱)白术茯苓白芍药(各一钱)

  上水二盏半先煎苍术,至二盏内诸药同煎,至一盏,食前热服。

  (东垣)升阳益胃汤治阳气下陷。泄泻加桔梗。(方见脾胃门。)

  (东垣)补中益气汤加豆蔻诃子治内伤脾胃,气虚下泄。(方见内伤门。)

  (《秘藏》)黄补胃汤治大便一日三四次,溏而不多,有时泄腹中鸣。

  当归身黄柴胡益智陈皮(各三钱)甘草(炙,二钱)升麻(二分)红花(少许)

  上咀,作二帖,每帖水盏半煎七分,去渣食远服。

  药方

  属性:(经曰滑者涩之是也。)

  (《发明》)禹余粮丸治滑泄脱下。

  禹粮石(煨)赤石脂()龙骨(煨)荜茇肉豆蔻(制)诃子(煨去核)

  干姜(炮。各等分)

  上为细末,醋煮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米饮下。

  (《发明》)五神丸劫泻不止。

  肉豆蔻(制)龙骨()赤石脂()南木香川木通(各等分)

  上为末,为梅肉捣烂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下。

  (《医林》)固肠丸治泄泻及痢疾,日夜无度。

  肉豆蔻(制)附子(制)龙骨(研)阿胶(炒)赤石脂(煨醋淬)干姜(炮)

  木香人参(各一两)沉香(五钱)白术(炒二两)诃子肉(二两)

  上为末,粳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米饮下。

  震灵丹治肾泄滑泄不止。

  禹粮石(火醋淬不计遍次,手捻得碎为度)代赭石(制同上)赤石脂(煨)

  紫石英(各四两,杵碎入干锅内,以瓦盖口,盐泥固济,候干,用硬炭火通红为度,

  出火毒二宿,研末用)滴乳香(另研)没药(另研)五灵脂(各二两)朱砂(一两,研)

  上为细末,糯米粉糊丸,小鸡头大,风干。每服三丸,用炒故纸入枣煎汤,调钟乳粉少

  许,空心送下。

  (《良方》)敛肠丸治久泻不止。

  木香丁香附子(制)砂仁诃子肉罂栗壳(去筋穣)川姜没石子白龙骨

  肉豆蔻(面煨)赤石脂()梓州浓朴(姜炒)禹余粮(醋淬七次。各一两)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米饮下。

  (《良方》)实肠散治泄泻不止。

  苍术(二钱,炒)诃子(炮)砂仁肉豆蔻陈皮茯苓(各一钱)木香甘草(炙。各五分)

  浓朴(姜制,一钱)

  上水盏半、姜五片、枣三枚,煎七分,食前服。

  药方

  属性:(《良方》)丸宝饮调理脾胃止泄泻。

  人参白术干姜(炮)诃子(去核)茯苓木香藿香(去土)炙甘草肉豆蔻(面煨。各一钱)

  上水盏半姜枣煎,食前服。

  诃子皮散治肠胃虚寒泄泻,米谷不化,肠鸣腹痛脱肛,或作脓血,日夜无度。

  诃子皮(七分)干姜(六分)栗壳(去筋膜蜜炒)橘皮(各五分)

  《本草十剂》云∶涩可以去脱。以粟壳之酸,微涩止收,固气去脱,主用为君也。以诃皮

  之微酸,止收固血,治其形脱。橘皮微苦温,益真气升阳,为之使。以干姜大辛热之剂除寒,

  为臣。上为细末,水盏半煎分,和滓热服,空心再服全愈。

  枣肉丸治脾胃虚寒,或肠鸣泄泻,腹胁虚胀,或胸膈不快,宜服。

  破故纸(四两,炒)木香(一两,不见火)肉豆蔻(二两,面煨)

  上为细末,灯心煮枣肉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姜汤下。

  (《本事》)五味子散治肾泄。

  五味子(二两)吴茱萸(半两)

  上二味炒香熟为细末,每服二钱,陈米饮下。一人每五更初晓时必溏泄二次,名肾泄,

  服此而愈。

  (《发明》)白术中和汤治脾胃虚弱,飧泄不化者。

  白术(二两)陈皮(一两)半夏(八钱)诃子肉(煨,八钱)御米壳(七钱)木香(三钱)

  山楂(五钱)炙甘草(七钱)白芍药(一两,煨)白茯苓(半两)干姜(炮,半两)

  上咀,每服八钱,加姜三片、乌梅一个水煎,或米糊丸亦可。

  (《良方》)橘皮散治脾胃虚寒,洞泻不止,肠内雷鸣,气胀膨满,冷气痛。

  陈皮白术(炒。各二两)诃梨勒(煨)干姜(炮)枳壳官桂(去皮)木香

  甘草(炙)人参(各一两)槟榔(炮,一枚)草豆蔻(煨,五枚)半夏(制,三分)

  浓朴(姜制。各两半)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姜枣汤调下。

  (《澹寮》)四神丸治脾泄肾泄,清晨溏泻。

  肉豆蔻(二两)破故纸(炒,四两)木香(半两)茴香(炒,一两)

  上为末,生姜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盐汤下。

  (《本事》)二神丸治脾胃虚弱,不思饮食,泄泻不止。

  肉豆蔻(生用,二两)破故纸(四两,炒)

  上为末,以大肥枣四十九枚、生姜四两切同煮,枣烂去姜,取枣肉研膏入药和丸,梧

  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盐汤下。

  药方

  属性:秘方∶治水泻及妇带并效。风化锻石五钱、白茯苓一两半,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

  六十丸,白汤下。

  一方∶用车前子炒焦为末,米饮调下一钱服。

  一方∶用生姜一块打破,入艾一把同煎汤一盏,热服。

  一方∶治水泻不止,用黄连、浓朴各二钱或四钱,以生姜汁拌匀炒干,仍用生姜三片,

  水一盏煎七分服。

  《千金方》∶治水泻无度,干姜末粥饮调一钱服之。

  《集效方》∶治吐泻不止,四肢逆厥虚风,不省人事。服此四肢渐暖,神识便省回阳,

  用天南星为末,每五钱姜

  三片枣三枚,煎七分温服,未省再服。

  《衍义》云∶半夏今人惟知去痰,不知益脾止泻,盖能分水故也。脾恶湿,湿则濡而

  困,困则不能治水。经曰∶水胜则泻。一男子夜数如厕。或教以生姜一两碎之,半夏汤泡大

  枣各三十枚,水一升,瓷瓶内慢火烧为熟水,时时呷,数日便已。

  孙尚药∶治虚气伤冷,便作水泻,日夜三二十行,泄不止。夏月行路暴泻,以此备急,

  名朝真丹。用硫黄二两,牛角研令极细,枯白矾半两同研细匀,蒸饼丸梧桐子大,朱砂为衣,

  每服五十丸,盐汤下。蜡矾丸亦能解急止泻。(方见痈疽门。)

  《经验方》∶治泄验,少进饮食,用糯米一升,水浸一宿沥干,慢火炒令极熟,磨

  细罗过如飞面,怀庆山药一两,碾末入米粉内,每日清晨用半盏,再入砂糖二茶匙、川椒末

  少许,将极滚汤调食,其味甚佳,且不厌人,大有资补。久服之,其精寒不能成孕者亦孕

  矣,盖有山药在内故也。

  药方

  属性:百会(一穴,在前顶心上中央旋毛中,治久泻下陷脱滑者,灸三壮。)

  脾俞(二穴,在十二椎下两旁各开寸半,治泄泻,灸三壮。)

  中脘(一穴,在上脘下一寸,灸七壮。)

  关元(一穴,在脐下三寸,治泄不止可灸七壮。)

  肾俞(二穴,在十四椎下两傍各开一寸半,与脐平,可灸五壮,治洞泻不止。)

  大肠俞(一穴,在十六椎两傍各寸半,可灸三壮,治肠鸣腹胀暴泻。)

  天枢(二穴,在夹脐中两旁各二寸陷中。)

  气海(一穴,在脐下。)

  滞下门

  属性:(大便急迫欲出而不通,故曰滞下。泄俗谓之痢下,此反说也,故从古。)

  病机

  属性:(夫滞下者,古之义;曰痢疾者,今之名。)

  《内经》曰∶溲(当有涩字。)而便脓血,(言病机也。)知气行而血止也。(言治法也。)

  又曰∶诸下痢皆属于湿。又曰∶下痢稠粘,皆属于火。又曰∶下痢脓血滞下,皆热

  证实证也。

  《三因》陈氏云∶痢疾有从外感而得者,须分六气之异。外既受伤,肠胃结郁,遂成赤白等

  证,当从其气血虚实以调之。有因脏气发动干犯肠胃而得者,须察其何脏相乘,以平治之。有

  因饮食失节而得者,则又审其何物所伤以消克之。世之感此疾者,其因诚不越乎是三者,但其受

  病之后,肠胃怫郁,脓血稠粘,里急后重。诸方虽有寒热虚实之论,刘河间则以为热,《内经》

  亦以热多而寒少。学人当察其脉证,随变而药之,庶万全也。

  病机

  属性:戴氏云∶痢疾之源,皆由肠胃所受饮食之积,余不尽行,留滞于内,湿蒸热秽,郁结日深,

  伏而不作。时逢炎暑大行,相火司令,又以调摄失宜,复感酷热之毒。至秋阳气始收,火气下

  降,蒸发蓄积,而滞下之证作矣。

  病机

  属性:夫泻痢不分,两证混言湿热,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夫泻者,水谷湿热之象也。滞下者,

  垢秽之物同于湿热而成。治分两歧,而药亦异。若淡渗之剂,功能散利水道,浊流得快,使泻自止。此有无之形,岂可

  与滞下混同论治,而用导滞可乎?其下利出于大肠传送之道,了不干于胃气。所下有形之物或如鱼脑,或如豆汁,或便

  白脓,或下纯血,或赤或白,或赤白相杂。若此者,岂可与混同论治,而用淡渗利之可乎?

  病机

  属性:《原病式》曰∶或言下痢白为寒者,误也。若果为寒,则不能消谷,何由反化为脓也?所谓下痢,谷反为脓血,如

  世之谷内果菜,湿热甚则自化腐烂,溃发而为脓血也。其热为赤,属心火故也;其湿为黄,属脾土故也;燥郁为白,属

  肺金故也。经曰∶诸气愤郁,皆属于肺,谓燥金之化也。

  然诸泻痢皆兼于湿,今反言燥者,谓湿热甚于肠胃之内,而肠胃怫郁,结而又湿至于否,以致气液不得宣通,因以

  成肠胃之燥,使烦渴不止也。

  假如下痢赤白,俗言寒热相兼,其说尤误。岂知水火阴阳寒热者,犹权衡也,一高则必一下,一盛则必一衰,岂能

  寒热俱盛于肠胃而同为痢乎?如热疮疡而出白脓者,岂可以白为寒乎?其热之伤于气分属肺金,故色白也;其热之伤于

  血分属心火,故赤也。脾为黄,肝为青,肾为黑,各随五脏之部而见五色,是其标也。本则一出于热,但分浅深而已。

  大法下迫窘痛,后重里急,小便赤涩,皆属燥热,而下利白者多有之。然则为热明矣。

  病机

  属性:《机要》云∶里急后重,大肠经气不宣通也,宜用木香、槟榔以宣通其气。《原病式》云∶里急后重,窘急迫痛也,

  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玉机微羲》云∶夫里急后重,其证不一。有因火热者,所谓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是也。有因气滞,

  此大肠经气壅而不宣通也。有因积滞壅盛者,是有物结坠也。有因气虚者,此大肠气降而不能升也。有血虚者,所谓虚

  坐努责是也。治法火热者寒之清之,气滞者和之,积滞者去之,气虚而降者升举之,血虚者补养之,宜各察其所因也。

  病机

  属性:《机要》云∶腹痛者和之,如发热恶寒,腹不痛,药加黄芩为主,腹痛甚者加当归

  倍芍药。《玉机微义》云∶泄利腹痛,其证甚多。有因内气结滞,有因积滞,有因寒热,有

  因血虚,亦宜察脉随证调理,惟和之一字可总言之。若加当归、芍药,惟血虚可用。

  病机

  属性:痢疾而呕吐呃逆者,《机要》以为胃气不和,此特其一也。《玉机》云∶有因胃火阴火

  上冲,有因胃虚积滞所致。丹溪亦以为气自下冲上,属火之象。滞下之久而见此证,多是阴

  火所乘,阳虚阴脱,不相既济,为难治。

  病机

  属性:《玉机微义》云∶禁口利乃胃中湿热之毒,熏蒸清道而上,以致胃口闭塞,而成禁口

  之证,亦有误服涩热之药,而邪气停于胃口者。

  病机

  属性:《良方》云∶有一方一家大小传染,所痢相似,是疫毒痢也。治法须当察运气之相

  胜,亦不可狎泥,当先视其虚实,兼运气而施治,斯为两全而当矣。

  病机

  属性:《巢氏病源》云∶四方之气,温凉不同,随方嗜欲,因以成性。若移其旧土,多不习伏,

  必因饮食以入肠胃,肠胃不习,便为下痢,故名不伏水土痢也,即水谷痢是也。

  病机

  属性:休息痢者,乃乍作乍止,或因邪气未曾涤尽,遽止而复作者是也。有因初愈不禁饮食,

  恣用浓味,及妄作劳而复作者是也。凡犯此者,皆名休息。

  病机

  属性:《病源》∶谷道虫者,由胃弱肠虚而蛲虫下乘之也。谷道肛门,大肠之候。蛲虫者,九虫

  之内一虫也,在于肠间。若腑脏气实,则虫不妄动;胃弱肠虚,则蛲虫乘之。轻者或痒或虫

  从谷道中溢出,虫状极细,形如蜗虫;重者侵蚀肛门而疮烂也。

  脉候

  属性:《内经》曰∶肠便血,身热则死,寒则生。又曰∶肠下白沫,脉沉则生,浮则死。

  肠之候,身不热,脉不悬绝滑大者生;悬涩者死,以藏期之。又曰∶阴阳虚脱肠死,泄而

  脱血,脉沉微,手足逆,皆难治。

  《脉经》曰∶肠下脓血,脉沉小流连者生,数大发热者死。又肠筋挛脉细小安静

  者生,浮大坚者死。

  严氏曰∶凡下痢之脉微小者生,浮洪者难治。肠下脓血,滑软者生,弦急者死。

  仲景云∶下痢脉沉弦者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下痢

  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

  不温,脉不出者死。下痢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下痢脉微数有微热汗出,令自愈;脉

  紧未愈。下痢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宜下之。下痢脉微迟,痛未止,宜温之。

  治法

  属性:夫痢疾滞下,实由湿热郁久,食积停滞,而后滞下之疾作焉。初须通因通用之法,以

  涤去肠胃积滞,然后调和胃气,则可愈矣。若不疏涤,便欲止之,虽愈必发。此其所以为休

  息痢者是也。

  治法

  属性:痢疾初起须去邪,久而虚者必是滑脱下陷,须提升涩脱,方可愈也。若初疏涤过而邪气

  尚未尽除,脉犹弦急,其人壮健,须再下之。

  治法

  属性:《原病武》云∶或曰∶白痢既非寒病,何故服辛热之药亦有愈者邪?盖辛热之药能开发

  肠胃郁结,使气液宣通,流湿润燥,气和而已。此特其一端也。甚至先曾通泻,或因凉药太

  多,气虚下陷,脉微沉细,四肢厥冷,即宜温补,升阳益胃汤、干姜理中汤之属是也。夫

  治初痢者,当以苦寒治之,或略加辛药佐之则可。盖辛能发散开郁,如钱氏香连丸之类是也。

  至云概不可用热药,亦非治法通变之精妙也。故曰∶治痢温补,要合时宜。

  治法

  属性:《机要》云∶后重则宜下,腹痛则宜和,身重则除湿,脉弦则去风,脓血稠粘,以重

  剂竭之。(经云∶在下者引而竭

  之,如大承气汤加滑石之类是也。)身冷自汗,以热药温之。(如通涤太过,脾胃虚寒,脉微发厥,

  以理中汤加吴茱萸、木香之属。)风邪内结,宜汗之;溏而痢,宜温之。又云∶在外发之,

  在里者下之,在上者涌之,下陷者举之,小便涩者分利之。又云∶盛者和之,去者送之,至者止

  之。兵法云∶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之谓也。

  《秘藏》云∶假令伤寒,饮食胀,满而飧泄者,宜温热之剂以消导之。伤湿热之物,而

  成脓血者,宜苦寒之剂以内收之。风邪下陷者升举之,湿气内胜者分利之,里急者下之,

  后重者除之调之,腹痛者和之。洞泻肠鸣,无力不及粘衣,其脉弦细而弱者,温之收之。脓

  血稠粘,至圊而不能便,其脉洪大而有力者,寒之下之。

  治法

  属性:仲景云∶治痢可下者,悉用承气等汤。大黄之寒,其性善走;佐以浓朴之温,善行滞气;

  缓以甘草之甘。饮以汤液,灌涤肠胃,滋润轻快,积行即止。《局方》用砒、丹、巴、,

  类聚成丸,其气凶暴,其体滞积,气虽行而毒瓦斯留连。纵有劫病之效,而肠胃清纯之气宁无损

  伤之患乎?久而可用温药者,乃用姜附温之。《局方》例用热药为主,涩药为佐,甚非理也。

  故云∶通剂宜早,温涩宜迟。此因时制宜之妙用也。

  凡先泻而后痢者,逆也。又复通之而不已者,虚也。脉微迟者,宜温补;脉弦数者,

  为逆主死。

  腹痛,以白芍甘草为君,当归白术为佐。恶寒者加桂,恶热者加柏皮。腹痛因肺金之气郁

  在大肠之间,以苦梗发之,后用痢药。

  初痢腹痛,切不可骤用温药补药,姜、桂、参、术之属,惟久痢气虚胃弱而后用之可也。

  后重者,乃积与气堕下之故,兼升兼消,尤当和气,木香槟榔丸、保和丸之类。

  身热挟外感不恶寒者,用小柴胡去人参;发热恶寒,身首俱痛,此为表证,宜微汗和

  解之,以苍术、川芎、陈皮、芍药、甘草、生姜煎服。

  发热不止者属阴虚,用寒凉药兼升药温脾药。

  温热为痢不渴者,建中汤加苍术、茯苓,煎下保和丸。

  湿热下痢,小便涩少,烦渴能食,脉洪大而缓,腹痛后重,桂苓甘露饮送下保和丸。

  湿多热少,脾胃不和,食少腹痛,后重夜多痢下,胃苓汤送下保和丸。脾胃不和,食少腹

  胀痛,后重,脉弦紧,平胃散加芍药、官桂、葛根、白术、茯苓,煎下保和丸。气虚面色

  萎黄,或枯白色,人瘦弱,痢频并痛,后重不食,脉微细或微汗时出,黄建中汤。

  肛门痛,因热留于下也,木香、槟榔、芩、连加炒干姜。仲景治肛痛,一曰温之,一曰

  清之。若病久身冷自汗,脉沉细,宜温之。(理中汤是也。)初病身热,脉洪大,宜清之。

  (黄芩芍药汤是也。)

  下血者,宜凉血活血,当归、黄芩、桃仁之类。有风邪下陷者,宜升提之,盖风伤肝,

  肝主血故也。湿热伤血者,宜行湿清热。

  血痢久不愈者,属阳虚阴脱,用八珍汤加升举之药。甚有阳虚阴脱不能固,阵阵

  自下血,手足厥冷,脉渐微缩。此为元气欲绝,急灸气海穴,用附子理中汤,稍迟之则死。

  下痢久而气血大虚,腹痛频并,后重不食,或产后得此证,用四君子汤加当归、陈皮、

  糯米煎服。

  痢疾下坠异常,积中有紫黑血,而且痛甚者,此为死血证,用桃仁细研及滑石行之。

  下痢红多身热,益元散加木通陈皮炒芍药白术汤送下保和丸、香连丸之属。

  下痢白多者,用芍药白术陈皮甘草汤送下香连丸。

  下痢如豆汁者,湿也。脾胃为水谷之海,无物不受,常兼四脏,故有如五色之相染,

  当先通利之。此迎而夺之之义也。如虚者须审之。

  凡痢疾已减十之七八,秽积已尽,糟粕未实,用炒芍药白术炙甘草陈皮茯苓汤,下

  固肠丸三四十粒。此丸性燥,有去湿实肠之功。若积滞未尽者,不可遽用。

  痢后糟粕未尽,或食粥稍多,或饥甚方食,腹中作痛者,以白术、陈皮二味煎服

  和之自安。

  如气行血和积少,但虚坐努责,此为无血证,倍用当归身、芍药、生地黄,佐之以

  桃仁泥,和之以陈皮,血生自安。

  如力倦气少,脾胃虚而恶食,此为挟虚证,用四君子汤加当、芍补之,虚回而利自止。

  凡痢疾之证,要审患人体气浓薄,曾无通泻,及用攻积苦寒之药多寡,诊其脉有力无

  力,及正气邪气有余不足,对证施治,未为弗效也。今医治痢,峻用下剂及苦寒破滞太过,

  鲜不以为后艰,况年高与体弱者,遂致元气虚陷,反不能支。胃气既虚,其痢益甚。有脉微

  阳气下陷入阴中,则脱血阵阵而下者,医尚谓为血痢不已,仍用苦寒,寝至脉绝,四肢厥逆

  而死者,曷可胜纪?且今世之人患痢疾者,多有脾胃先虚而后积滞,通滞下剂亦惟酌量斯可

  矣。稍有过之,遂至虚脱,难收桑榆之效,盖有由焉。

  久痢体虚气弱,滑脱而痢不止,徒知以涩药止之,诃子、豆蔻、粟壳、白矾、牡蛎固

  皆用之,亦有不止。殊不知元气下陷,当用升提补气,如参、、升麻、陈皮、沉香,佐之

  以收涩之药,自然奏效。甚者速灸气海、天枢、百会。

  禁口痢,胃口热甚故也,用黄连、人参、石菖蒲、石莲子煎服。如吐,强呷之,但得

  一口下咽便好,用田螺捣如泥纳脐中,引火气下行。胃口热郁,当开以降之,切不误用丁

  香、砂仁辛热之药,以火济火。

  小儿痢疾,用黄连、黄芩、大黄、甘草煎服。赤痢加桃仁、红花,白痢加滑石末同煎。

  一小儿八岁下痢纯血,作食积治,苍术、白术、黄芩、芍药、滑石、茯苓、甘草、陈

  皮、神曲煎汤,下保和丸。

  凡下痢纯血者,如尘酱色者,如屋漏水者;大孔开而不收,如竹筒者,唇如朱红者,

  俱死。如鱼脑髓者,身热脉大者,俱半死半生。

  久痢六脉沉弱,诸药不效,以十全大补汤加姜枣,少入蜜煎服。

  药方

  属性:(《质疑》)黄连枳壳汤治痢疾初作,多由湿热,但下之后,即服此汤一二剂,

  并无再作,百发百效。

  川黄连(一钱)枳壳(八分)当归(八分)白芍药(一钱)茯苓泽泻青皮槟榔(各七分)

  木香(五分,磨汁入)甘草(四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钟、姜三片,煎一钟,食前温服。湿热积滞,初作炽迫者,宜下之,

  加大黄、朴硝各二钱。血痢,加黄芩、地榆、川芎、桃仁各六分。白痢,加吴茱萸(泡)五分。

  腹痛者,倍芍药加玄胡索、泽兰叶。赤白兼下者,加桃仁、滑石、归尾、陈皮各五分。未痢

  久弱下后来愈,去芩、连加归尾、芍药、川芎、熟地黄、白术、阿珠各一钱。湿甚小水少,

  加木通、泽泻、山栀、茯苓各五分。下后二便流利,惟后重不去,此气陷于下也,升麻、川芎

  提之。痢久气血两虚者,八物汤养之。痢久滑泄,二便流利,腹中清,加粟壳、诃子、阿

  胶之类涩之。

  (《杂着》)芩连芍药汤痢疾只是湿热食积三者,起初只要下之,泻去肠胃中之

  湿热,开郁结之气,消化食积之滞,无过通因通用而已。下后未愈,随证调之,久则不可下,脾

  胃虚故也。邪气未去者,形气实,虽久亦可下。

  黄芩(炒)黄连(炒。各一钱)白芍药(钱半,芩、连、芍药三味乃痢疾必用之药也)

  枳壳(二钱)木香槟榔(各一钱)甘草(五分)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加灯心枣子,煎八分,食前空心服。腹痛,加当归、砂仁(各八分),

  再加木香、芍药(各五分)。后重,加滑石、枳壳、槟榔、芍药、条芩。白痢,加白术、

  白茯苓、滑石、陈皮(各一钱)。红痢,加芎、归、桃仁(各一钱)。红白相杂,加芎、

  归、桃仁以理血,滑石、苍术、陈皮以理气。食积,加山楂、枳实。下痢纯血,加川芎、

  当归、槐花、生地黄。久不愈,减芩、连(各七分),去槟榔、枳壳加阿胶、侧柏叶(各

  钱半)、黑干姜(一钱)、白术(一钱)、陈皮(八分)。痢久后重不减者,此大肠下坠,

  去槟榔、枳壳,用条芩、升麻以提之。呕吐,加石膏(钱半)、

  陈皮(一钱)、栀子仁(五分)入姜汁缓缓呷之,以泻胃口之热。气血两虚久痢不已者,

  以四物汤加芩连、陈皮、阿胶之类补之自止。有虚甚下陷而滑脱者,更加龙骨、赤石脂、罂

  栗壳、乌梅肉等药收涩之。初痢可下之,加大黄、朴硝各三钱。

  (河间)黄芩芍药汤治泻痢腹痛,或后重身热,久而不愈,脉洪数者及脓血稠粘者。

  黄芩白芍药(各二钱)甘草(一钱)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煎至一盏,温服。腹痛甚,加桂二分。脓血甚者,加归、连

  各一钱。

  (河间)芍药汤治痢下血,调气。溲而便脓血,知气行而血止也。行血则便脓自愈,和

  气则后重自除,此药是也。

  芍药(二钱)当归黄连黄芩(各一钱)肉桂(五分)槟榔(一钱)炙甘草木香(各六分)

  大黄(八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盏煎一盏空心服。初病里急后重窘迫甚者,加朴硝(一钱),倍大

  黄煎服。腹中痞满,气不宣通,加浓朴、枳实(各七分)。下血者,加黄柏、地榆(各八分)。

  (河间)黄连汤治大便后下血,腹中不痛,谓之湿毒下血。

  黄连当归(各三钱)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煎一盏,去渣温服。

  (河间)芍药黄连汤治大便后下血,腹中痛,谓之热毒下血。

  芍药川当归黄连(各一钱半)大黄(三分)桂心(一分半)甘草(三分)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加灯心煎八分,食前服。

  (河间)益元散治痢疾之圣药,分利阴阳,去湿热调血气,其功甚大。

  桂府滑石(飞,六两)粉草(炙,一两)

  上二味为细末,每服三钱,白水食前调下。

  (子和)芍药柏皮汤治一切湿热恶痢,窘迫痛急,无问脓血者。

  芍药黄柏(各一两)当归黄连(各半两)

  上咀,每服五六钱,水盏半煎八分,食前服,或滴水丸服。

  (《拔萃》)苍术芍药汤治痢疾痛甚者。

  苍术(二钱)芍药(钱半)黄芩(一钱)官桂(五分)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煎八分,温服。

  (《拔萃》)地榆芍药汤治痢泻脓血,乃至脱肛。

  苍术(二钱)地榆(一钱)卷柏芍药(各一钱)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煎一盏,食前通口服。

  (《保命》)加味四物汤治下痢纯血。

  川芎当归白芍药生地黄槐花黄连罂栗壳(各等分)

  上咀,每服七钱,水盏半煎一钟,空心温服。

  (《局方》)香连丸治冷热不调,下痢赤白,脓血相杂,里急后重。

  黄连(十两,锉如豆,用吴茱萸五两酒拌同炒赤色,去茱萸不用)木香(不见火,三两四钱)

  上为细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空心米饮下。

  (祁门)加味香连丸治同前。

  黄连(去毛净,十两,锉如豆大,用吴茱萸五两泡去苦水煎汤二碗,泡黄连食干同茱萸干,

  去萸用连,炒赤色,又以十两用好酒炒赤色,又以十两醋炒赤色,又以十两童便炒赤色,四

  制共四十两净,方入后项药为末)广木香(十两锉)石莲肉(五两)肉豆蔻(二两五钱,面包煨)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空心饮汤吞下八十丸。

  (《局方》)驻车丸治冷热不调下痢,无问新久赤白,日夜无度,腹痛后重。

  黄连(六两,酒炒)阿胶(蛤粉炒成珠)当归(酒洗)干姜(炮。各三两)

  上为细末,醋煮米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十丸,空心米饮送下。

  一方就用阿胶,醋熬化调和为丸。

  (《宣明》)阿胶梅连丸治下痢,无问新久赤白青黑痛疼诸证。

  真阿胶(炒珠别研末)乌梅肉黄连黄柏干姜(炮黑)赤茯苓赤芍药当归(酒

  洗。各等分)

  上为细末,入阿胶末和匀,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连夜五六服。

  小儿绿豆大丸服。

  (《选要》)变通丸治赤白痢疾,脐腹疼痛,日夜无度,脓血相杂,里急后重,

  及肠风下血。

  吴茱萸(去梗,汤泡炒干)黄连(大者锉豆许)

  上二味各等分,用好酒拌湿,过一宿同炒熟,各自拣出,研为末,各用粟米烂饭为丸,

  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如赤白痢下,各十五丸,用干姜甘草汤送下。红痢,甘草汤送下黄

  连丸三十丸。白痢,干姜汤下茱萸丸三十丸。一方为末,米饮调下。此方乃浙西河山纯老以传

  苏韬光,数十年救人无数,人多求方,不敢轻授,恐以其药品之微而忽之。洪氏方亦有制,

  惟汤使少异。

  (《和剂》)戊己丸治脾经受湿,泻痢不止,米谷不化,脐腹刺痛。

  黄连(炒)吴茱萸(泡炒)白芍药(各五两)

  上为细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米饮下。

  (仁斋)保和丸治脾虚积滞下痢不能下者,用此消导之最效。(方见饮食门。)

  (丹溪)黄连滑石汤治痢疾。

  黄连滑石生地黄白芍药苍术白术当归青皮条芩(各等分)

  上咀,每服七钱,水盏半煎一盏,食前温服。重急加桃仁、槟榔。甚者大黄下之。

  呕者用姜汁、半夏。

  (丹溪)黄连干姜汤治赤白痢疾,日夜无度。

  黄连(一钱)当归(二钱)乌梅(三个)黄柏(一钱)干姜(五分)

  上作一服,水盏半煎一盏,食前服。

  (丹溪)黄连大黄汤治热血痢。

  黄连大黄黄芩黄柏枳壳当归芍药滑石桃仁甘草白术(等分)

  上为细末,或煎服丸服皆可。

  (丹溪)清六丸治血痢神效。

  温六丸治痢及水泻皆效。(以上二方并见泻门。)

  药方

  属性:(河间)大黄汤治利初作及久不愈,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无度,或脉沉实,

  人不甚困者,或初得腹痛甚,窘迫不安者。

  大黄(一两)

  上咀,作一服,用好酒二盏浸半日,煎至一盏半,去渣,分作二服顿饮之。如痢未止,

  再服,服后用芍药汤和之。又再服黄芩芍药汤以彻其邪。此乃涤荡邪热之剂,用酒煎者,

  盖欲其上至头顶外彻皮毛也。

  (仲景)调胃承气汤、大、小承气汤(俱治初痢湿热内服,用此下之。三方并见伤寒门。)

  (《和剂》)神芎导水丸治痢疾初作,后重小便涩。

  大黄黄芩(各二两)牵牛滑石(各四两)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每服四五十丸,温水下。

  (《局方》)感应丸、雄黄解毒丸、化滞丸(治诸积下痢,俱用五苓汤送下。三方并见

  积聚门。)

  (《发明》)涤肠汤治积滞下痢,里急后重,日夜无度。

  生枳壳生大黄(各三两)尖槟榔黑牵牛(各半两,为末)白朴硝(二两)生枳实(一两)

  上锉为粗未,每服一两,水盏半煎八分,空心食前服。

  (《拔萃》)导气汤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日夜无度。

  芍药(二钱)当归(一钱)大黄(钱半)黄芩黄连木香槟榔(各一钱)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煎七分,食前温服。

  (秘方)红丸子治痢疾。

  木香乳香(各四钱)槐花米(钱半)抚丹(一两)黄蜡(半两)巴豆(四十九粒,去油心)

  上将黄蜡阳城罐溶开,滤净再化,却入前药末匀,入丹匀,待冷自然成膏,油纸包旋丸如粟

  米大,每服三十丸。白痢,干姜汤下。赤痢,甘草汤。水泻,煨姜饮子下。

  黑丸子治中脘有食,吞酸恶心,口吐清水,噫宿腐气,腹痛中虚,积聚飧泄,下痢赤白。

  乌梅(一个,去核)百草霜(三钱)杏仁(二十五个)半夏(九个,泡)巴豆(三粒,

  去皮油)砂仁(二十一个)

  上为末,和薄糊丸,小豆大。每十五丸熟水下。

  (《医林》)立应丸治泄痢脓血,腹中疼痛。

  百草霜(一两)干姜(一两,炮)杏仁(一两,炒去皮尖)巴豆(一两,微炒研如泥

  上用黄蜡四两,熔开入药,旋丸,小豆大。每服三五丸,甘草汤空心下。禁口痢,姜汤下。

  (《宣明》)玄青丸治下痢势恶频并,窘迫痛甚,或久不愈,诸药不效,须得下之,

  以开除湿热痞闷积滞,而使气液宣行,宜此逐之。兼治黄瘦中满,水肿腹胀,及小儿惊疳积热

  乳癖诸证。但泄泻者勿服。

  黄连黄柏大黄甘遂(煨)芫花(醋拌炒)大戟(各五钱)牵牛(四两,取末二两)

  青黛(一两)轻粉(一钱)

  上为末,水丸,小豆大。初服十丸,每服加十丸,空心日午二次服之,以通为度,数日后

  得食。若病未全除者,再加取利,利后却常服,以意消息,病去为度,随证止之。小儿丸如粟

  米大。

  (《医林》)杏仁丸治一切赤白痢疾腹痛,里急后重。

  杏仁巴豆(各四十九粒)

  同烧存性,研细如泥,用蜡溶化和匀,旋丸,小豆大,每服三五丸。

  (《医林》)灵砂丹治积痢不问新久,及治食疟积疟。

  砂朱砂(各二钱半,研)黄蜡(半两)巴豆(二十一粒)

  同于银石器内重汤煮一伏时,候巴豆紫色为度,去二七粒,止将一七粒与前二味再同研

  极细,再溶前蜡,和饼旋丸,小豆大。每服五七丸。白痢,艾汤下。红痢,乌梅汤下。须空心

  服之,忌酒,可用粥。一日疟疾于未发前头日晚,面东乳香汤下。

  (《良方》)木香黄连汤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神效。

  木香黄连川木通川黄柏枳壳(炒)陈皮(各一钱)大黄(二钱)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煎一盏,食前温服。

  (《医林》)浓朴枳实汤治虚滑久不愈,多传变为痢,先用此汤防之。

  浓朴(姜制)枳实(炒。各一钱)诃子肉(一钱,半生半熟)木香(五分,磨)

  黄连大黄(一钱)甘草(炙,三分)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煎八分,食前温服。

  药方

  属性:(《局方》)人参败毒散治壮热下痢,及似痢非痢,似血非血如浊酒。

  羌活独活人参甘草(炙)柴胡前胡茯苓枳壳(炒)川芎桔梗(各等分)

  仓米(一撮)

  上锉,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三片、薄荷五叶热服。寒多则热服,热多则温服。伤湿

  加白术,头痛加天麻。

  (丹溪)神术汤治痢下陷泻滑已久不效者,用此升散,汗之而愈。

  苍术(二钱)本川芎羌活(各五分)粉草细辛(各三分)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加姜三片、葱白三寸,煎服出汗。

  (丹溪)防风芍药汤治前证。

  防风芍药黄芩(各二钱)

  上咀,作一服,水煎,食前热服取微汗。

  (《拔萃》)升阳除湿防风汤大便秘,或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或少白脓,或少

  有血。慎勿利之,举其阳则阴气自降矣。

  苍术(制,四两)防风(三钱)白术白茯苓白芍药(各一钱)

  上咀,每服一两,除苍术另作片子,水一盏半煮至一盏,内诸药同煎至八分,空心

  食前服。

  (《良方》)仓廪汤治禁口痢有热,乃毒瓦斯冲心,食即吐逆。

  人参茯苓甘草前胡川芎羌活独活桔梗柴胡枳壳(炒)陈仓米(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钱,水盏半、生姜三片煎至七分,不拘时热服。

  药方

  属性:《十剂》云∶涩可以去脱,故滑脱者,以涩药收之。

  (河间)神效三香散治痢疾日久,秽积已少,腹中不痛或微痛,不后重窘迫,但滑溜不止,

  此收功之后药也。

  罂粟壳(去穣蒂醋炒,一两二钱)陈皮(一两三钱)肉豆蔻(面煨,四钱)茯苓白扁豆(炒。

  各四钱)木香人参(各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匕,清米饮调下,食前服。

  (《拔萃》)白术安胃散治一切泻痢,脓血相杂,里急后重,腹中作痛。

  茯苓白术车前子五味子乌梅(各一钱)罂栗壳(三钱)

  上咀,作一服,水二盏煎一盏,食前服。

  (《局方》)真人养脏汤治大人小儿冷热不调,下痢赤白,或如脓血鱼脑,里急后重,

  脐腹痛,或脱坠下,酒毒便血并治之。

  肉桂(半钱)人参当归诃子木香甘草肉豆蔻(面煨。各一钱)芍药白术(各钱半)

  粟壳(蜜炙,二钱)

  上咀,作一服,水二盏煎一盏。食前服。脏寒者加附子一钱。

  (《秘方》)诃子散治泻利腹痛,渐以泄下微少,宜此止之。

  诃子皮(一两,半生半熟)木香(半两)黄连(三钱)甘草(炙,二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以白术、芍药煎汤调下。

  (《选要》)木香散治脾胃虚弱,泄泻注下,水谷不化,腹中痛,久痢脾滑。

  木香赤石脂诃子肉附子(制)甘草(各一钱)藿香肉豆蔻(面炮。各一钱半)丁

  香(五分)当归(八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盏、生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良方》)御米汤治久患痢疾,或赤或白,脐腹痛,里急后重,发渴无时,日夜无

  度,及下血不已,全不思食。

  罂粟壳(蜜炙)白茯苓甘草(炙。各一钱)浓朴(姜制,二钱)人参干姜(炮。各五分)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生姜三片、枣三枚、乌梅一个,煎七分食前通口服。如年老者,

  每服二钱,小儿每服钱半,量人大小加减。

  (《良方》)当归四圣散治一切下痢脓血频并,脐腹绞痛不可忍。

  当归芍药(各二钱)御米壳(二钱,蜜炒)甘草(炙,五分)茯苓(五分)黄(一钱二分)

  上水盏半煎八分,食前服。

  (《良方》)香粟散治新久诸痢。

  罂粟壳(蜜炙,二钱)木香地榆陈皮干姜(炒黑)甘草(炙。各五分)

  上水盏半煎八分,食前服。

  (《良方》)五奇汤治患痢疾,不问赤白,并皆治之。

  诃子(二枚,半生半熟)木香(一块,枣子大)草豆蔻(一枚生,一枚煨)肉豆蔻

  (二枚,半生半熟)甘草(一寸,炙)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食前下。

  (《良方》)白术圣散子治一切泻痢久不瘥,并妇人产后痢疾。

  白术肉豆蔻(煨)砂仁石榴皮当归干姜(炮)陈皮甘草诃子芍药(各等分)

  上为粗未,每服五钱,水盏半,入乳香一豆大,煎八分,食前服。

  (《御药》)六神散治泻痢赤白,腹痛不可忍,痢久不止者。

  罂粟壳(蜜炙,一钱)青皮陈皮(去白)乌梅肉干姜(炮。各五分)甘草(炙,三分)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乳香二分同煎至六分,食前服。

  (秘方)斗门散治八种毒痢,脏腑撮痛,脓血赤白,或下瘀血,或成片子,或有五色

  相杂,日夜频并,兼治禁口恶痢,里急后重,久渴不止,全不进食,他药不能治者,立见神效。

  黑豆(炒去皮,十二两)干姜(炮,四两)罂栗壳(蜜炒,半斤)地榆(炒)甘草(炙。各六两)

  白芍药(三两)

  上每服五钱,水一盏煎七分。

  (《选要》)水煮木香丸治一切痢疾赤白,里急后重。

  木香(不见火)诃子(炮)当归(六两)青皮甘草(各二两四钱)罂粟壳(蜜炙,二两四钱)

  上为细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盏煎六分,空心和滓服。

  (严氏)禹余粮丸治肠胃虚寒,滑泄不禁。

  禹余粮赤石脂龙骨荜茇干姜(炮)诃子(煨)肉豆蔻(煨)附子(制)

  上为末,醋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下。

  (仲景)桃花汤治下痢脓血。

  赤石脂(一斤,半锉半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渣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则勿再服。

  (东垣)诃黎勒丸治休息痢,日夜无度,腥臭不可近,脐腹撮痛。

  椿根白皮诃子肉(半两)母丁香(三十个)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

  (《宝鉴》)南白胶香散治脾胃虚寒,久泻痢疾,腹痛无休。

  御米壳(四两,醋炒)龙骨南白胶香(各三两)甘草(炙,七钱)干姜(炮,半两)

  上五味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盏半煎八分,食前温服。

  (《宝鉴》)豆蔻燥肠丸治沉寒痼冷,泄痢腹痛后重。

  附子(制)赤石脂(各一两)舶上硫黄良姜(切炒)肉豆蔻(煨)干姜(各半两。炮)

  上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汤下。

  (《和剂》)大断下丸治脏腑停寒,腰腹痛,下痢不已。

  高良姜(两半)牡蛎(,一两)附子(制,一两)干姜(炮,两半)细辛(两半)龙骨(研)

  赤石脂(各一两)枯矾肉豆蔻(面煨)诃子肉(各一两)酸石榴皮(醋浸一宿炙黄用)

  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

  (《医林》)百中散治一切痢,不问赤白,日夜无度,只一服便疏,三服全愈。

  罂粟壳(蜜炒,四两)浓朴(姜炒,四两)

  上为末,米汤调下二钱,忌生冷有毒物。

  (丹溪)固肠丸治湿痢大便下血,曾去陈积之后,用此燥下湿,实大肠。

  椿根白皮(不拘多少,细切略炒)

  上一味研为细末,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陈米饮下。

  (《正传》)和中饮治痢疾不分赤白久近,服之无不效,但发热禁口不可用。

  陈皮白术茯苓芍药(各一钱)草果仁(十分)甘草(三分)陈仓米(二钱)砂糖(三钱)

  粟壳(醋炙,一钱半)乌梅(一个)

  上咀,作一服,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二盏煎八分,食前服。

  药方

  属性:(《良方》)十全大补汤(方见虚损门。)

  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门)治一切男妇痢疾,虚甚,脉沉微而细弱者宜服此药。

  上以姜枣煎成,去渣加白蜜一匙服。

  (《良方》)当归黄饮治妊娠下痢腹痛,小便涩。

  当归(炒)黄(各一两)糯米(一合)

  上咀和匀,水二盏煎一盏温服。

  (《集成》)人参黄汤治痢虚惫,不能起床。食不进。

  人参黄当归白术地榆泽泻(各五分)砂仁(四分)白芍药陈皮(各一钱)

  甘草(炙)木香升麻白豆蔻(各三分)粟壳(三钱)

  上作一服,水盏半、姜三片、枣二枚煎。脉微细四肢冷者,加煨干姜、豆蔻、附子数片渐

  愈。

  (《宝鉴》)玉粉散治冷极泄泻,肠滑不禁,不思饮食,宜服神效。

  红豆大附子(制)干姜(炮。各半两)舶上硫黄(另研,二两半)

  上四味为末研匀,每服二钱,空心半稀半稠粟米饮下,至晚又一服。重者十服必效,轻者

  三五服安。

  (《良方》)如圣汤治下痢赤白虚甚者极困者。

  人参当归(酒洗。各一钱)滴乳香(如豆大一块)甘草(炙,三分)大黑枣乌梅(各七个)

  罂栗壳(三个,蜜炙)白豆蔻砂仁丁香(各二十一个)生姜(二块如弹子大,湿纸包煨)

  上为末,分三服,水盏半煎七分,去渣服。

  (《选要》)十宝汤治冷痢虚甚,下物如鱼脑,三服愈。

  黄(四两)熟地黄茯苓人参当归白术半夏白芍药五味子官桂(各一两)

  甘草(半两)

  上咀,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三片、乌梅一个,煎至八分,食前服。

  (《局方》)木香化滞汤治虚人患痢赤白,腹中痛,里急后重。

  木香(七分)槟榔人参陈皮泽泻黄连(各一钱)白术枳壳(麸炒)浓朴(姜制)

  白芍药茯苓(各一钱半)甘草(七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盏煎八分,食前服。

  (《良方》)曲丸治下痢数年不止,消谷下气,补虚羸。

  官桂附子(制)黄连(炒)当归(炒)陈曲(炒)干姜(炮)麦(炒)吴茱萸(汤泡焙)

  乌梅肉蜀椒(去目并合口者,炒出汗。各两半)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四十丸,食前米饮下。一方用粟糊

  为丸。

  (《良方》)仓米汤治小腹寒气流积成痢,日夜三四十行。

  食粳(半升,用水淘洗净)香豉(三升,以水一斗煎取五升澄清听用效)薤白(一握,

  去青细切)羊脂(一升,熬)

  上先以羊脂煎薤白今黄,并米内豉汁中,煎取四升,平旦空腹温服一升。如人行十里久,

  更进一升,得快痢止。若痢不止,更服如前。痢后进粳米豉粥。若复作,更服一剂永瘥。

点击下载App,搜索"古今医统大全",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