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古今医统大全",免费读到尾

  治法

  属性:或因劳役,肾间阴火沸腾。事闲之际于阴凉处解脱衣服,更有新沐浴于背阴处坐卧,其阴

  火下行,还归肾间,皮肤腠理极虚无阳。为寒凉所遏,表虚不任风寒,自认外感风寒,求

  医解表,以重绝元气,取祸如反掌。苟幸而兔者,致虚劳,气血皆弱。其表虚之人为风所

  遏,亦是虚邪犯表,始病一二日之间,特与外中贼邪有余之症颇相似处,故致疑惑,请医者

  只于气少气盛上辨之。其外伤贼邪,必语声高厉而有力,若是劳役所伤,饮食不节,表虚不足

  之病,必短气气促懒语,其声困弱而无力,亦易见也。

  治法

  属性:内伤饮食,付药者、受药者皆以为琐末细事,是以所当重者为轻,利害非细。殊不思

  胃气者,荣气也,卫气也,谷气也,清气也,资少阳生发之气也。人之真气衰旺,皆在饮食

  入胃。胃和则谷气上升。谷气者,升腾之气也,乃足少阳胆手少阳元气始发生长万化之别

  名也。饮食一伤,若消导物的对其所伤之物,既消则胃气愈旺,五谷之精华上腾,乃清气为天

  者也。精气神气皆强盛,七神卫护,生气不乏,精益大旺,气血周流,则百病不能侵,虽

  有大风苛毒,弗能害也。此一药之用,其利溥哉!

  易水张先生尝戒不可用峻利食药。食药下咽,未免药丸施化,其标皮之力始开,便

  言空快也,所伤之物已去。若更待一两时辰许,药尽化开,其峻药必有悍性,病去之后,脾

  胃安得不损乎?脾胃既损,是真气元气败坏,促人之寿。当时用枳术丸一药,清化胃中所

  伤,下胃不能即去,须待一两时辰许,食则消化。是先补而

  后化其所伤,则不峻利矣。因用荷叶烧饭为丸,荷叶一物中央空虚,象震卦之体。震者动

  也。人感之,生足少阳甲胆也。甲胆者风也,生化万物之根蒂也。《左传》云∶履端于始,

  序则不愆。人之饮食入胃,荣气上行,即少阳甲胆之气也。其手少阳三焦经,人之元气也。

  手足同法,便是少阳元气生发也。胃气、谷气、元气、甲胆上升之气,一也。异名虽多,

  止是胃气上升者也。

  若内伤脾胃以辛热之物、酒肉之类,自觉不快,觅药于医者。此风习以为常。医者亦

  不问所伤,付之以集香丸巴豆大热药之类下之,大便下则物去,遗留食之热性、药之热性,

  重伤元气,七神不炽。经云∶热伤气,正谓此也。其人必无气以动而热困,四肢不举,传

  变诸疾不可胜数,使人真气自此衰矣。

  若伤生冷硬物,世医或用大黄牵牛二味大寒药投之,物随药下,所伤去矣,遗留食

  之寒性、药之寒性,重泻其阳。阳去则皮肤筋肉血脉无所根据倚,便为虚损之证。论言及此,

  令人寒心。夫辛辣气薄之药,无故不可乱服,非止牵牛而已。至真要大论云∶五味入口,各

  先逐其所喜攻。攻者,克伐泻也。辛味下咽,先攻泻肺之正气。正气者,真气元气也。其

  牵牛之辛辣猛烈,夺人尤甚。饮食所伤,脾胃受邪,当以苦味泻其肠胃可也。肺与元气何

  罪之有?夫牵牛不可用者有五,此其一也。况胃主血,为物所伤。物者,有形之物也,皆

  血病。血病泻气,此其二也。且饮食伤于中焦,止合克化消导其食。重泻上焦肺中已虚

  之气,此其三也。食伤肠胃,当塞因塞用,又寒因寒用,枳实、大黄苦寒之物以治有形是

  也。反以辛辣牵牛散泻真气,犯大禁四也。殊不知《针经》有云∶外来客邪风寒伤人五脏,

  若误泻胃气必死,误补亦死。其死也无气以动,故静。若内伤脾胃,反泻五脏必死,误补

  亦死。其死也阴气有余,故躁。今内伤肠胃,是谓六腑不足之病,反泻上焦虚无肺气。肺

  者五脏之一数也,为牵牛之类朝损暮损,其元气消耗,此乃暗中折人寿数,犯大禁五也,良

  可哀哉!

  又曰∶胃恶热而喜清,大肠恶清冷而喜热。两者不和,何以调之?岐伯曰∶调此者,

  衣服饮食亦有适宜。寒无凄怆,暑无出汗;饮食者,热无灼灼,寒无。寒温中适,故

  气将持,乃不致邪辟。详见本经。是必有因

  用,岂可用俱寒俱热之食药致损者欤?

  经云∶内伤者,其气口脉反大于人迎一倍二倍三倍,分经用药。又曰∶上部有脉,

  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如但食不纳,恶心欲吐者,不问一倍二倍,不当止与瓜蒂散

  吐之,但以指或以物探去之。若所伤之物去不尽者,更诊其脉,问其所伤,以食药去之,以

  应塞因塞用,又谓之寒因寒用。泻而下降,乃应太阴之用。其中更加升发之药,令其元气上

  升,塞因塞用,因曲而为之直。何为曲?内伤胃气是也。何为直?而生发胃气是也。因治其

  饮食之内伤,而使生气增益,胃气完复,此乃因曲而为之直也。

  若根据分经用药,其所伤之物,寒热温凉,生硬柔软,所伤不一,难立定法,只随所伤之

  物不同,各立治法,临时加减用之。其用药又当问诸病患从来禀气盛衰,所伤寒物热物。是

  喜食而食之耶,不可服破气药;若乘饥困而食之耶,当益胃气;或为人所勉劝,强食之,宜损

  血而益气也。诊其脉候,伤在何脏,方可与对病之药,岂可妄泄天真生气以轻丧身宝乎?

  且如先食热而不伤,继之以寒物,因后食致前食亦不消化而伤者,当问热食寒食,孰多孰少,

  则药亦宜合其寒热而与之,则荣卫之气必得周流。但凡一一对证与之,无不取验。

  丹溪曰∶世之病,内伤为多。但有挟痰者,有挟外邪者,有热郁于内而发者,皆当以

  补元气为主,看所挟而兼用药。如虚气甚者,补中益气汤少加附子,以行参、之功;挟

  痰者,补中益气加半夏,更以竹沥姜汁传送。

  戴氏曰∶凡内外兼证,或内伤重而外感轻者,为内伤挟外感证,治宜先补益而后散邪,

  或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治,加散邪药,当以六经脉证参究,加本经药各治之。或外感重而内伤

  轻者,为外感挟内伤证,治法宜先散邪而后补益,或以辛凉等解散药为君,而以参、术、茯

  苓、芎、归等药为臣使,是其治也。

  有内伤发斑,因胃虚热甚,虚火游行于外,亦有痰者,火则补而降之,痰热则微汗而

  散之,切不可下。

  内伤烦躁,因血少不能润,理宜养阴。烦躁不得眠者,六一散加牛黄。似伤寒烦躁不

  绝声,汗后复热,脉细数,五七日不睡,补中益气汤倍人参,用竹叶同煎。甚者加麦门冬、五

  味子、知母。似伤寒至五七日,汗后烦躁吃水者,补中益气加附子。似伤寒三战后,劳乏烦躁

  昏倦,四君子汤加当归、黄、知母、麦门冬、五味子。甚者脉细数无序,三更后吃水至天

  明,此乃元气虚,加竹沥大剂服之。

  内伤病舌黑燥便泄,食在大肠,烦躁夜不安,宜防风当归饮下之。内伤病退后烦渴不

  解者,有余热在肺,参、苓、甘草少加姜汁冷服,虚甚者用人参汤。

  药方

  属性:(东垣)补中益气汤治内伤劳役,元气下陷发热,一切内虚,口不知味,四肢无力,倦

  怠嗜卧,蒸蒸发热者,服一二剂气利微汗而愈。

  黄(热甚者,一钱)人参(一钱)白术当归(各七分)陈皮甘草(炙。各五分)

  升麻柴胡(各二分)

  上咀,水二盏煎一盏,去渣温服。伤重者二服而愈。

  按东垣立方本旨云∶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

  须用黄最多,人参、甘草次之。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

  自汗上喘气短,损其元气,人参以补之。心火乘脾,炙甘草之甘温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

  气。若脾胃急痛,腹中急缩者,宜多用之。经云∶急者缓之。白术、甘草,甘温除胃中热,

  利腰脐间血。胃中清气在下,升麻柴胡以引之。黄、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之散解

  而实其表也,又缓带脉之缩急。二味苦干,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清气上升也。

  气乱于胸中,为清浊相干,用去白陈皮以理之,又能助阳气上升以散滞气,助诸甘辛为

  用也。脾胃气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荣血大亏,荣气不营,阴火炽盛,是

  血中伏火,日渐煎熬,血气日减。心主

  血,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病名曰。者,心惑而烦闷不安也。故加辛甘微

  温之剂生阳气,阳旺则能生阴血。更以当归和之,少加黄柏以救肾水,能泻阴中之伏火。如

  烦不止,少加生地黄补肾水,水旺而心火自降。如气浮心乱,以朱砂安神丸固之则愈。

  头痛加蔓荆子(三分),痛甚加川芎(五分)。

  顶痛脑痛加本(五分)、细辛(三分)。诸头痛并用此四味足矣。

  头痛有痰,沉重惰倦者,乃太阴痰厥头痛,加半夏(五分)、生姜(三分)。

  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肘臂外后痛,面赤脉洪大者,以羌活(一钱)、防风(七分)、

  本(五分)、甘草(五分)、益元气而泻火邪。

  若更烦乱,如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涩不足,加当归身(五分)。

  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分)、五味子(二十粒)。

  嗌痛项肿,脉洪大面赤者,加黄芩、甘草(各三分)、桔梗(七分)。

  口干咽干者加干葛(五分),升引胃气上行以润之。

  夏月咳嗽者加五味子(二十五粒)、麦门冬(五分)。

  冬月咳嗽加不去根节麻黄(五分),秋凉亦加之。

  夏月天温咳嗽加佛耳草、款冬花(各五分)。

  久病痰嗽,肺中伏火,去人参黄,以防痰嗽增益耳。

  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痰或气涩,加青皮、木香(各三分)、陈皮(五分),此三味为法。

  冬月加益智仁、草豆蔻(各五分),夏月加黄芩、黄连(各五分)。春初犹寒,少加辛热之

  剂以补春气之不足,为风药之佐,益智仁、草豆蔻是也。

  心下痞闷加枳实、黄连(各一钱)。腹中痞加枳实、木香、砂仁(各五分)、浓朴(七分)。

  如天寒,少加干姜或桂。

  能食而心痞者,加黄连、枳实(各三分)。脉缓有痰而痞,加半夏、黄连(各八分)。脉

  弦四肢满,便难而心下痞,加黄连(五分)、柴胡(七分)、甘草(三分)。腹中痛加白芍

  药(五分)、甘草(三分)。如恶寒冷痛,加中桂(五分)。

  夏月腹痛,不恶寒,恶热者,加黄芩、甘草(各五分)、芍药(一钱),以治时热

  也。如腹痛在寒凉时,加半夏、益智、草豆蔻之类。

  腹中痛,恶寒而脉弦者,是木来克土也,小建中汤主之。如脉沉细,腹中痛,是水来

  侮土也,以理中汤主之。如脉缓体重节痛,腹胀自利,米谷不化,是湿胜,以平胃散主之,苍

  术苦辛能泻湿,干姜辛热,能于土中泻水,芍药味酸,能于土中泻木。

  胁下痛或胁下急缩,俱加柴胡(三分,甚加五分),甘草(三分)。脐下痛加熟地黄(五分)。

  如不已,乃大寒也,加肉桂(五分)。

  朱砂安神丸治内伤虚火上炽,心神不宁,夜不得寐。

  朱砂(五钱,另研水飞为衣用)甘草(五钱五分)黄连(酒洗,六钱)

  当归(二钱半)生地黄(二钱)

  上除朱砂四件共为细末,汤泡蒸饼丸,如黍米大。朱砂为衣,每服十五丸或廿丸,津

  咽下。食后或温水凉水少许送下。

  《内经》曰∶热淫所胜,治以甘寒,以苦泻之。以黄连之苦寒去心烦除湿热为君,以甘

  草、生地黄之甘寒泻火补气滋生阴血为臣,以当归身补其血不足,朱砂纳浮溜之火而安神明也。

  调中益气汤其脉弦洪缓,而沉按之中之下得一涩,其证四肢倦怠,肢节烦痛,难以

  屈伸,身体沉重,烦心不安,忽肥忽瘦,口失滋味,大小便清利而数,或饮下便泻,或大便

  涩滞不行,一二日一见。夏月飧泄,米谷不化。或便后见血见白脓,胸满短气,膈咽不通。

  或痰嗽稠粘,口中沃沫,耳鸣耳聋,目中溜火,热拥头目,不得安卧,嗜卧无力,不思饮食。

  人参(五分)黄(一钱)苍术甘草(各五分)柴胡(此味为上气不足,胃气与脾气

  下溜乃补,从阴养阳也)升麻橘红(如腹中气不得转运,

  更加一分)木香(各二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盏煎一盏,空心温服。宁心绝思,药必神效。盖病在四肢,血

  脉空腹在旦也。

  时显热躁,乃下元阴火蒸蒸发热,加生地黄(二分)、黄柏(三分)。

  大便虚坐不得,或了而不了,腹中逼迫,血虚血涩也,加当归身(三分)。

  身体沉重,虽小便数多,亦加茯苓(二分)、苍术(一钱)、泽泻(五分)、黄柏(三分)。

  胃气不和加半夏(五分)、生姜(三片)。

  有痰加生地黄(二分),以制半夏之毒。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除。此足太阴脾经所作也。

  兼躁热,加黄柏、生地黄(各二分)。

  如无以上证,只服前药。

  春夏腹痛加白芍药(三分)。

  恶热而渴,或腹痛者,便加芍药(五分)生黄芩(二分)。

  如恶寒腹中痛,加桂心(三分),去黄芩,名桂枝芍药汤。

  冬月腹痛不可用芍药,盖其性大寒也。只加干姜(二分),或加半夏五七分,以生姜制之。

  秋冬之月,胃脉四道为冲脉所逆,并胁下,少阳脉二道而反上行,病名厥逆。《内经》曰∶

  逆气上行,满脉去形。明七神昏绝,离去其形而死矣。其证气上冲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

  不得卧,加吴茱萸(五分)。

  夏月有此证为大热也。盖此病随四时为寒热温凉,宜以酒、酒连、酒知母等分为细末,

  热汤为丸,每服二百丸,空心白汤送下。仍多饮热汤,服毕少时,便以美膳压之,使不令胃中

  停留,直至下焦,以泻冲

  脉之邪也。

  大抵治饮食劳倦,所得之病,乃虚劳七损证也,当用温平甘多辛少之药治之,是其本

  法也。

  升阳顺气汤因饮食不节,劳役所伤,腹胁满闷短气,遇春即口淡无味,遇夏虽热犹有

  恶寒,饥则常如饱,不喜食冷物。

  人参(三分)黄(一钱)半夏(六分)甘草(炙二分)草豆蔻(四分)神曲(炒)

  升麻柴胡(各三分)当归身陈皮黄柏(各四分)

  上水二钟,姜三片,煎一钟,去渣食前温服。

  夫脾胃不足之证,须用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脾胃中清气行于阳道及

  诸经,生发阴阳之气,以滋春气之和也。又引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行,充实腠理,使

  阳气得卫外而为固也。凡治脾胃之药多以升阳补气名之者,此也。

  升阳补气汤治饮食不时,饥饱劳役,胃气不足,脾气下溜,气短无力,不能寒热,早

  饭后转增昏闷,频要眠睡怠惰,四肢不收,懒倦动作,五心烦热。

  浓朴(姜炒,三分)升麻羌活白芍药独活防风甘草(炙)泽泻(各五分)

  柴胡(一钱二分)生地黄(七分半)

  上咀,作一服,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一盏,去渣食前温服。腹胀及腹中窄

  狭,加浓朴一倍。腹中似硬,加砂仁三分。

  升阳益胃汤治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直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

  口燥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

  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升故也,当以升阳益胃主之。

  羌活独活防风(各三分。以秋旺故以辛温之药泻之)柴胡白术茯苓(渴者不用)

  泽泻(各四分)黄(钱半)人参半夏(制)甘草(炙。各六分)黄连(二分)陈皮

  白芍药(各五分)

  何故秋旺用人参、白术、芍药之类反补肺?盖为脾胃虚则肺最受邪,故因时而补,易为

  力也。

  上咀,作一服,水一钟、姜三片、枣一枚,煎一钟,去渣温服。

  服药后,如小便罢而病加增剧,是不宜利小便,当去茯苓、泽泻。

  如方喜食,一二日不可饱食,恐胃再伤,以药力尚少,脾胃之气不得转运升发也。

  须薄滋味之食,或美食助其药力,益升浮之气,而滋其胃气,慎不可淡食以损药力而助邪

  气之降沉也。可以少役形体,使胃与药得转运升发,慎毋劳役,使气复伤。若胃气稍强,少

  食加果以助药力。经云∶五果为助是也。

  参术调中汤泻热补气,止嗽定喘,和脾胃,进饮食。

  白术(五分)黄(四分)桑白皮陈皮(去白)人参(各二分)麦门冬青皮(去穣)

  甘草(炙)地骨皮白茯苓(各二分)五味子(十二粒)

  上咀,作一服,水二钟煎一钟,温服,早饭后忌劳役多言。

  双和散治虚劳少力,补血益气。

  川芎当归熟地黄(各一两)芍药(二两)黄(一两)官桂甘草(各七钱)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温服。

  当归补血汤治肌肤燥热,因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

  经曰∶脉虚血虚。又云∶血虚发热证象白虎汤证,惟脉不长,实为辨耳。误服白虎汤必死。

  此病得之劳役。

  黄(一两)当归(二钱,酒浸)

  上咀,作一服,水钟半煎八分,食前温服。

  (节斋)杂着方治劳苦用力过多,预服数帖,防后发热。

  人参黄(炙。各钱半)陈皮白术(各一钱)麦门冬(去心,五分)五味子(二十粒)

  甘草(炙,七分)甚者加附子(四分)

  上作一服,水钟半,加姜枣,煎八分,温服。

  茯神汤治劳心思虑伤损精神,头眩目昏,心虚气短,惊悸烦热。

  茯神(去心)酸枣仁(炒研)人参当归(各一钱)麦门冬(去心,八分)五味子(十

  五粒)芍药生地黄川芎陈皮山栀仁(炒)甘草(各六分)

  上水钟半,姜三片,煎八分,温服。

  (东垣)门冬清肺饮治脾胃虚弱喘促,精神少,或衄血吐血,宜服此。

  紫菀茸(一钱)人参黄当归芍药麦门冬(各七分)甘草(五分)五味子(九粒)

  上作一服,水钟半煎八分,食后温服。

  宽中喜食无厌丸(一名宽中进食丸)滋形气,喜饮食。

  白术(炒)神曲麦(面炒黄,一两)半夏(制)猪苓(各七钱)泽泻白茯苓

  橘红(各三钱)草豆蔻(湿面裹煨)砂仁人参干姜甘草(炙。各三钱)青皮枳实(各一钱)

  木香(一钱)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米饮下。

  病机

  属性:至真要大论∶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经脉篇曰∶足太阴脾之脉,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

  脉解篇曰∶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也。

  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厥阴之病,少腹坚满。厥病呕,

  病食不下,入而复出。厥甚,寒气入脾,食毕而吐。)

  《灵枢经》曰∶人之哕,盖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寒气邪气谷气俱还入胃,新故相

  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又曰∶胃气逆为哕。

  又曰∶病深者其气哕。

  刘河间曰∶胃膈热甚则为呕,火气炎上之象也。

  杨仁斋云∶胃气不和而呕吐,人所共知。然有胃寒有胃热,有痰饮有宿食,有风邪入胃,

  有气逆冲上,数种之异,可不究其所自来哉?

  丹溪曰∶呕为火气炎上,特其一耳。有气逆者,有寒气郁于胃口者,有食滞胃脘,而新

  食不得下而反胃者,有胃中有痰而呕者,有久病胃虚不纳谷者。

  病机

  属性:东垣发明呕吐哕者,俱属于胃。胃者,总司也。究其三者之源,皆因脾胃虚弱,或因寒

  气客胃,加以饮食所伤,而致胃气上逆,或呕或吐或哕者,皆阴火之邪上冲,而吸入之气不

  得入,故食不下也。邪气冲之,火逆胃中而作者也。

  病机

  属性:呕者,阳明也。阳明多气多血,故有声有物,气血俱病也。仲景云∶呕多虽有阳明证,不

  可下之。药以生姜为主。或有形质之物为病者,因而越之,可为上焦气壅表实而言之,非以泻气而言之也。

  吐者,太阳也。太阳多血少气,故有物无声,为血病也。有食入即吐,以橘红主之。有食已则吐,有食久则吐。

  哕者,少阳也。少阳多气少血,故有声无物,气病也,以姜制半夏主之是也。

  病机

  属性:《机要》曰∶吐有三因,气积寒也,皆从三焦论之。上焦在胃口,上通于天气,主纳而不

  出。中焦在中脘,上通天气,下通地气,主腐熟水谷。下焦在脐下,下通地气,主出而不纳。

  是故上焦吐者皆从于气。气者,天

  之阳也。其脉浮而洪,其证食已即吐,渴欲饮水,大便结燥,气上冲胸而发痛。治当降气

  和中。中焦吐者皆从于积。有阴有阳,食与气相假为积而痛。其脉浮而长,其证或先痛而

  后吐,或先吐而后痛。治以毒药去其积,木香、槟榔行其气。下焦吐者皆从于寒,地道也。

  其脉沉而迟,其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秘而不通。治以毒药通其秘塞,

  温其寒气,大便渐通,复以中焦药和之,不令大便秘结而自愈也。

  脉候

  属性:脉浮而洪者为气逆。沉而迟者为寒。趺阳脉浮者,胃气虚,呕而不食。寒气在上,

  嗳气在下,二气相争,但出而不入,其人即呕而不得食,恐怖即死,宽缓即瘥。

  脉阳紧阴数,食已即吐。阳浮而数亦然。

  关脉浮大,风伤胃。关上脉数,其人即吐。

  寸口紧为寒,芤为虚。虚寒相搏,脉为阴结而迟,其人噎。

  脉弦者虚,胃虚无余。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变为反胃。寒在于上,反下之,令脉反弦,故名曰虚。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故痛而吐。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厥者难治。

  治法

  属性:胃虚呕吐,恶食不思食,兼寒者恶寒,或食久还吐,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脉迟而

  微涩。此皆虚寒者也,宜藿香安胃汤、理中汤,甚者丁香煮散温补。

  胃中郁热,饮食积滞而呕者,则恶食恶寒,烦闷膈满,或渴喜凉,闻食则吐,服药亦吐。

  脉洪大而数。此皆实热者也,宜竹茹汤,麦门冬汤清之。

  若食积多者,用二陈加神曲、麦芽、黄连、保和丸之类消导。

  治法

  属性:无病之人,卒然而呕吐,定是邪客胃府。在长夏,暑邪所干;在秋冬,风寒所犯。干

  暑者六和汤、五苓散之类,犯寒者藿香正气散、理中汤、五积散之类。

  久病而吐者,胃虚不纳谷也,六君子汤加丁香、豆蔻、调中益气汤之类。常常恶心呕吐

  清水,有热而有痰也,宜用二陈汤加苍术、浓朴、黄连、生姜之类是也。呕家多服生姜,

  生姜为呕家之圣药也。朱奉议治呕吐,以生姜、橘皮、半夏主之。

  有形质之物滞于膈中,并膈上有痰者,宜先吐之,则经所谓其高者因而越之是也。

  丹溪云∶胃中有热,膈上有痰,二陈加炒栀子、黄连、生姜。

  胃虚呕吐,不能纳谷,生姜、参、、白术、香附之类。

  肝火出胃,逆上而呕者,抑清丸。

  夏月呕吐不止,五苓散加姜汁。

  吐蛔而呕,以锡灰、槟榔末米饮调下。

  呕吐而食不得进,为胃风也,清呕则愈。呕而心下痞,半夏泻心汤。呕逆上气者,陈皮

  竹茹汤。似呕不呕、似哕不哕无赖者,生姜半夏汤。多酒而呕吐者,宜砂仁、豆蔻、连、茱、

  干葛、解酲之类。

  久病吐者,胃气虚不纳谷也,生姜、人参、白术、黄、香附治之。凡痞满短气而呕,

  宜补中气,止可用调中益气汤。恶心吐清水者,有热有痰有虚,皆用生姜,随证佐药治之。

  胃中有痰有热者,二陈汤加姜汁炒黄

  连、黄芩。挟虚者加人参、白术。又云∶胃虚呕者,二陈汤加砂仁、藿香、白术。

  痰饮为患,或因多食生冷,脾胃不和,以致呕吐恶心,或头眩,或胃脘懊不快,

  或发寒热,二陈汤加丁香、乌梅、生姜煎服。心下痞而痛者,加草豆蔻仁。

  痰热恶心呕吐气盛者,导痰汤加砂仁、竹茹、姜炒黄连。

  女子呕吐甚者死,以其阴在上故也。

  诸大吐渴饮水者死,以童便饮之妙。

  凡呕吐者,切不可下,逆之故也。

  漏气呕者,身背皆热,肘臂酸疼,气不续,膈间闷,食入则先吐而后下,名曰漏气,由

  风邪客腠理,经气失道,邪气内着,麦门冬汤主之。

  走哺者,下焦实热,小便不通,气逆不续,呕吐不禁,名曰走哺,人参汤主之。

  药方

  属性:藿香安胃散治一切呕吐不止。

  藿香半夏(制)陈皮浓朴苍术(各一钱)甘草(炙,三分)

  水盏半、姜七片、枣三枚,煎七分服。

  藿香安胃汤治胃虚而呕。

  藿香人参陈皮(各一钱)丁香(五分)生姜(十片)

  水煎服。

  一物汤治卒吐暴逆,虚弱困乏无力,及久病患呕吐,饮食入口即吐者。

  黄人参(一两,擘破)

  水一大碗煎五分,服之。(再以参汁煮粥,服之而愈。)

  加味二陈汤治呕吐,冷热不调,气逆冲上。

  陈皮茯苓半夏曲(各一钱)甘草藿香砂仁(各五分)白术神曲人参(各七分)

  水二盏、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温服。

  白术汤治胃虚痰气呕吐。

  白术(一钱)半夏曲(二钱)茯苓(一钱)甘草(五分)槟榔(一钱)木香(五分)

  水二盏,姜五片,煎七分服。

  大藿香散治七情伤感,气郁于中,眩运痞闷,呕吐不食。

  藿香(洗)人参(各五分)半夏曲白术(各一钱)白茯苓陈皮(各七分)桔梗(五分)

  枇杷叶(炙去毛,五个)官桂(三分)甘草木香(各三分)

  水二盏、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

  加味七气汤治气郁呕吐。

  半夏浓朴人参茯苓(各一钱)官桂(五分)甘草(炙,五分)

  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服。

  药方

  属性:理中汤治脾胃虚寒呕吐,有痰气加半夏、生姜、陈皮。(方见伤寒门。)

  治中汤治胃中虚,过伤生冷腥脍,吐逆不止。(方见寒门。)

  养胃汤治胃虚寒,不思饮食,反胃呕吐。(方见反胃门。)

  草豆蔻汤治呕吐,和中调胃。

  草豆蔻藿香(各五分)陈皮枳壳(各七分)白术山药(各一钱)桂心丁香(各二分)

  水盏半、姜五片、枣三枚、粟米少许,煎七分,食前温服。

  三圣散治胃寒呕逆不食。

  半夏(大者,七枚,先以锥子穿透心,用麻绳穿通,于井花水内浸七日,一日一换,为

  散烘干用)丁香(四十九枚)胡椒(四钱)

  为细末。大人用生姜汤调一字。小儿箸头点生姜汁后,点药于口内立愈,甚者三次。

  丁香煮散治胃虚寒呕吐不食。

  丁香红豆甘草(炙)干姜(炮)青皮陈皮川乌良姜(各五钱)胡椒(七粒)

  益智仁(五粒)

  水二盏,盐一捻,煎七分,空心服。

  丁香半夏丸治胃寒呕吐吞酸。

  丁香(一两)红豆半夏(制。各二两)白术(二两)陈皮(三两)

  为末,姜汁打糊丸,胡椒大。每服二十丸,姜汤下。

  紫沉香丸治中焦吐食,由食积与寒气相假,故吐又痛。

  半夏曲(一钱)代赭石(三钱)砂仁乌梅肉丁香槟榔(各二钱)杏仁沉香

  木香陈皮白术(各一钱)肉豆蔻(炮)巴霜(五分)

  上为末,醋糊丸,胡椒大。每服二十丸,姜汤下。

  药方

  属性:竹茹汤治胃中邪热,心烦喜冷,呕吐不食。

  葛根(二钱)半夏(三钱)炙甘草(一钱)竹茹(一丸,弹子大)

  水二盏、姜五片、枣二枚,煎七分,细细服。手足心热者和中。

  一人病伤寒得汗,身凉数日,忽呕吐,药与饮食俱不下。医者皆进丁香、藿香等药,下咽

  即吐。予曰∶此正汗后余热留胃中,证与竹茹汤相合。亟煎一服与之,遂安。

  麦门冬汤治烦热呕逆,食下即吐。

  麦门冬竹茹茅根生姜人参(各一钱)甘草(五分)

  水盏半煎七分服。

  竹茹二陈汤治胃中有热,膈上有痰,呕吐不已。

  竹茹(二钱)陈皮半夏白茯苓(各一钱)甘草(炙,五分)

  水二盏,姜七片,煎八分服。

  香茹饮治伏暑呕吐。(方见暑门。)

  和中枳壳汤治上焦气热上冲,食已暴吐,脉浮而洪。

  枳壳白术半夏(各钱半)陈皮茯苓桔梗浓朴(各七分)

  水二盏,姜五片,煎八分,调木香、槟榔末一钱。食远温服,其功如神。

  荆黄汤治暴呕吐热气逆上者。

  荆芥穗(二钱)黄芩(一钱)甘草(六分)大黄(二钱)

  水煎,调槟榔末一钱服。

  药方

  属性:调胃承气汤治胃中热壅,宿滞不行,大便秘结,呕吐。(方见于伤寒门。)

  半夏曲芽汤治饮食积滞,痰涎壅盛,呕吐不已。

  半夏陈皮茯苓枳壳槟榔神曲麦芽香附子浓朴苍术甘草(各等分)

  姜五片,枣一枚煎。

  玉浮丸治一切呕吐。(方见反胃门。)

  姜橘汤治病后或虚弱之人一切呕吐,不纳药食。

  橘红(四钱)生姜(七钱一块,略打破,湿纸包煨,取出再打碎煎)

  水盏半、枣一枚,栗米一撮,煎七分,温服,细细呷完即愈。

  大枳壳丸治酒食所伤,胸膈胀满,心腹疼,痰逆呕吐,噫气吞酸。

  茯苓白术浓朴枳壳人参木香青皮半夏陈皮三棱(炮)莪术(炮)

  槟榔神曲干姜(炮)麦芽大黄(各等分)

  上为细末,姜汁糊丸,胡椒大。每服百丸,食后姜汤下。

  药方

  属性:《食医心镜》∶治呕吐,陈粟米一合,姜汁一杯,水二碗,煮熟取饮服。

  《肘后方》∶治卒干呕不止,捣生姜、葛根取汁服一升效。

  一方∶用甘蔗汁温服半升,三服效。

  《千金方》∶治干呕,空心饮羊乳一杯效。

  《衍义方》∶治呕逆食不下,以生滑石末温水调下二钱。

  姜蜜汤治呕吐,取姜汁一盏,煎滚收贮,白蜜半斤炼熟亦收贮。每服姜汁一匙、

  蜜二匙,沸汤调服,日夜五七次妙。

  苏合香丸治冷气呕吐不止,姜汤调下神效。(方见风门。)

  沉香均气散治呕吐日久,服药不效,人倦少食,或间而作吐。

  砂仁(炒)沉香(另研,二钱半)橘红(五钱)紫苏(三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食远姜汤调下。

  《心统》云∶吐属寒,用砂仁豆蔻;呕属火,用姜汁炒黄连加柿蒂。(痰加竹沥。)

  孙真人食忌∶治呕吐,白槟榔一枚锉、陈皮炙一钱,水一盏煎服。

  药方

  属性:一法∶正坐,两手向后捉腕摩肋,上下七,左右换手亦然。除腹冷、宿气积、胃口冷,

  饮食进退吐逆不下。

  一偃卧展胫,两手左跷两足踵,以鼻内气,自极七息,除腹中食呕。

  一坐直舒两脚,以两手挽两足,自极十二通,愈肠胃不能受食吐逆。以两手直叉两

  足底,脚痛舒,以头枕膝上,自极十二通,愈肠胃不能受食吐逆。

  药方

  属性:中腕(一穴,在脐上四寸,以草度鸠尾至神阙中折是穴,炙三七壮,治呕吐不思饮食。)

  气海(一穴,在脐下一寸五分。)吞酸门

  病机

  属性:《内经》曰∶诸呕吐酸,皆属于热。又曰∶少阳之胜呕酸。

  《原病式》云∶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胜金,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

  如热天饮食则易于酸矣,是以肝热则口酸也。吞酸门

  病机

  属性:或以吞酸为寒者,盖谓伤生冷硬物而噫气吞酸,故俗医主于温和脾胃。岂知人之伤

  于寒也,则为病热。盖寒伤皮毛,则腠理闭密,阳气怫郁而为热,故伤寒热在表,以麻黄汤

  发散,使腠理开通,汁泄热退而愈也。

  凡内伤冷物者,或阴胜阳而为病寒,或寒热相搏,而致肠胃阳气怫郁而为热,亦有内伤

  冷物而反病热,得汗泄身凉而愈。或微而吐,为中酸,俗谓之醋心,法宜温药以散之,亦犹

  解表之义耳。若久吞酸不已,则不宜温之,宜以寒药下之,后以凉药调之,结散热去则气

  和也。所以中酸不宜食枯滑油腻者,谓令气郁不通畅也,宜食淡味菜蔬,能令气通畅也。所

  谓从寒治者,如斯而已。若谓本寒而用热药,岂不误耶?吞酸门

  病机

  属性:丹溪曰∶或云吐酸,《素问》明以为热,东垣又言为寒,何也?予曰∶吐酸与吞酸不

  同。吐酸是吐酸水如醋,平时津液随上升之气郁积而成,郁之既久,不能疏散,故从火化,遂

  作酸味,非热而何?其有郁积之久,不能自涌而出,伏于肺胃之间,咯之不止,咽之不下。

  肌表得风寒则内热愈郁,而酸味刺心;肌表温暖,腠理开发,或得香热汤丸,津液得行,

  亦可暂解,非寒而何?《素问》言热,言其本也;东垣言寒,言其末也。但不言外得风寒,

  而作收气立说,又泻肺金之实,谓寒药不可治酸,而用安胃汤、加减二陈汤,俱犯丁香,且无

  治湿热郁积之法,为未合经意。吞酸门

  脉候

  属性:脉浮紧为热郁于内,寒束于外。脉微迟者从寒治。脉数者热之甚也。洪而数为热痰在膈,

  时吐酸水,欲成反胃也。吞酸门

  治法

  属性:经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夫久病患脾胃虚弱,属郁者多。此吐酸宜从东垣安胃之治,

  是则热因热用之法也。或谓东垣以吐酸寒,诚不知东垣者也。予观前人立论,如《局方》以

  温热之剂治酸,不能使人不致疑于寒,是未审经旨专为热证也。知此热者,惟刘河间一人耳。吞酸门

  治法

  属性:丹溪云∶凡吐酸吞酸,皆属于热,必用吴茱萸顺其性而折之,炒黄连、炒栀子为必用

  之药。此则火以病酸而出治也。故只从寒味,须用茱萸,亦顺其火而折之者也。知东垣者,其

  惟丹溪乎?

  吞酸证有火郁宿食痰饮,所因不同,故有吐酸吞酸之异。食郁有痰,二陈汤加南星、

  黄芩治之。吞酸门

  药方

  属性:(《发明》)安胃散治脾胃虚弱,不进饮食,呕吐酸水,不得为热。

  人参(二钱)藿香丁香(各一钱)陈皮(八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汤调服。

  加减二陈汤治痰饮为患,吐酸头眩,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丁香(九粒)半夏(姜制)茯苓陈皮(去白)甘草(五分)

  水二盏、姜五片,煎七分服。

  (丹溪)茱萸丸治吞酸自利。

  吴茱萸(一两泡过为末)六一散(一两)

  上以粳米饭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白汤下。吞酸门

  药方

  属性:(《三因》)曲末丸治中脘宿食留饮,酸蜇心疼,口吐清水。

  神曲(炒,三两)陈皮苍术(制炒)

  上为细末,生姜汁另煮,神曲糊丸,姜汤下。一方有砂仁无神曲。吞酸门

  药方

  属性:连芩茱萸丸治湿热吐酸。

  黄连(一两,炒)黄芩(炒)吴茱萸(汤泡。各五钱)苍术(泔水浸,七钱)陈皮(一钱)

  上为末,神曲糊丸,绿豆大,津下。

  生料平胃散加神曲麦芽,治吞酸宿食不化。吞酸门

  吐清水证

  属性:有五因,有因湿、因痰饮、因寒、因宿食、因虫。明知恣食生冷瓜果而作者,为寒湿

  也;胸膈间漉漉有声者,痰饮也;饮食后而吐清水者,宿食也;但犯寒而作者,胃寒也;心

  腹时痛而作亦吐清黄水者,虫也。宜类辨而治之,大抵二陈汤加苍白术为必用之主药。

  二术二陈汤治一切呕吐清水如注。

  苍术(土炒)白术(土炒)半夏(滚水泡七次姜制)陈皮(去皮)伏苓(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上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稍热服。虚寒者加人参煨干姜;痰饮加南星,

  倍半夏;宿食加神曲、砂仁;有虫者以治虫法。

  又方治吐清水。

  苍术白术茯苓陈皮滑石(炒)

  等分,水煎服。嘈杂门

  病机

  属性:《内经》曰∶胃为水谷之海,无物不受。若夫恣食湿面鱼腥生冷,以及烹饪浓味等物,

  朝伤暮损而成清痰稠饮,滞于中官,故谓嘈杂,嗳气吞酸痞满,渐久而成翻胃膈噎之证

  是也。夫嘈杂之为证也,倏尔腹中如火发,

  腔内空空,若无一物,似辣非辣,似饥非饥,似痛不痛,而有懊不自宁之状,得食暂止者

  是也。其证有兼嗳气,或兼恶心,渐至胃脘作痛而成膈噎,此其由也。嘈杂门

  病机

  属性:丹溪云∶有食郁,有热郁,久热甚而致于嘈杂,乃火动其痰也。用二陈汤加姜汁炒

  黄连、炒栀子为必用之药,多加青黛。嘈杂门

  脉候

  属性:两寸脉弦滑,胸中有留饮。寸脉横者,膈上有横积。右关弦急甚者,木乘土位,将

  成反胃。关脉浮涩者为郁。嘈杂门

  治法

  属性:总是痰因火动,令人心嘈如病饥,实非饥也。肥人痰多,宜多加半夏、苍术;瘦人热多,

  宜多加姜炒黄连、栀子。

  湿痰气滞不喜食,用三补丸加苍术、香附、半夏之类。

  有食郁而热,二陈汤加神曲、香附、炒黄连。

  治嘈杂用痰火药过多不动者,须从治之,痰火药中加红豆蔻、黄连,多加姜汁炒。嘈杂门

  药方

  属性:三圣丸治嘈杂神效。

  白术(炒,四两)黄连(炒,五钱)橘红(一两)

  上为细末,神曲糊丸,绿豆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二陈汤(方见痰门。)

  三神丸(方见虚损门。)

  曲末丸治痰饮嘈杂吞酸。(方见吐酸门。)

  香连丸治嘈杂火郁,瘦人尤宜服。(方见痢门。)

  术连丸治嘈杂。

  白术(四两,土炒)黄连(一两,姜炒)

  上为末,神曲糊丸,黍米大。每服五七十丸,姜汤下。

  软石膏丸治嘈杂嗳气。

  软石膏()半夏(制)南星(制)香附子(炒)栀子仁(炒。各等分)

  上为细末,粥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和中汤治虚火嘈杂。

  人参白术陈皮半夏茯苓(各一钱)甘草(五分)黄连(钱半,姜炒)大枣(二枚)

  水盏半,加粳米一撮,煎八分,温服。嘈杂门

  恶心证

  属性:戴氏云∶恶心者,无声无物,心中欲吐不吐,欲呕不呕,气至咽而复转,如人畏怕,

  心中兀兀不自宁也。

  虽曰恶心,实非心病,皆胃口之病也。宜用生姜为君,生姜大能开胃口豁痰。

  丹溪云∶恶心证多是胃中有火有痰有虚,宜六君子汤加姜汁黄连之类。亦有胃受寒

  而恶心者,宜用丁香、理中之属。嘈杂门

  药方

  属性:大半夏汤治胃中痰火恶心。

  半夏茯苓陈皮(各等分)

  水盏半、姜七片,煎八分,食后服。

  小半夏茯苓汤

  半夏(三钱)茯苓(二钱)

  水盏半、姜七片,煎八分,或入姜汁,和入煎一二沸,热服。

  理中汤治胃中虚寒作恶。(方见脾胃门。)嘈杂门

  嗳气证

  属性:(《内经》名噫气俗作嗳气,今从之,即饱气有声出是也。)嘈杂门

  病机

  属性:《内经》曰∶心为噫。又云∶太阳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

  属心为噫,故曰上走心为噫也。

  又曰∶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也。嘈杂门

  病机

  属性:曰∶少阴之复,噫哕是也。(此热伤心之所致也。)又曰∶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善噫。

  又曰∶太阳之复,唾出清水,及为哕噫是也。(此寒伤心之所致也。)嘈杂门

  病机

  属性:丹溪曰∶嗳气为胃中有痰有火。春甫谓嗳气多是胃气不和,窒塞不通则嗳气。何以

  见之?凡人食饱后多有嗳气,由饮食饱则胃不舒畅而致然也。噫气苦非食后,则为胃虚

  而不和。丹溪谓痰与火,特一端耳,医者察之。嘈杂门

  脉候

  属性:右关弱短,左关滑大,此脾虚肝盛也。寸脉紧而噫者属寒,寒在上焦,胸中不得而

  噫。寸口脉弱而缓者,阳气不足。

  趺阳脉微而涩,微无胃气,涩则伤脾。寒在膈而反下之,寒积不消,胃微脾伤。谷

  气不行,食已自噫,胃气不通,为闭塞之病。嘈杂门

  药方

  属性:十味保和汤治胃气虚而滞作嗳。

  人参茯苓陈皮半夏(姜制)白术(各一钱)藿香香附子砂仁(各六分)

  木香炙甘草(各三分)

  上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食前温服。

  (《本事》)枳壳散治心下痞闷作痛,多噫气如败卵。

  枳壳白术(各五分)香附子(一两)槟榔(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日三服,不拘时。

  (丹溪)半星丸治痰火气嗳。

  半夏(制用姜)南星(同上)软石膏香附子栀子(各等分)

  上为末,神曲为丸服。嘈杂门

  针灸法

  属性:脾经穴(经云∶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腹胀善噫,视其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中脘馨气证

  病机

  属性:馨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病头痛恶风憎寒,心腹胀满下利,不欲食,吞酸噫宿腐

  气,或四肢浮肿。若胃实,热食停滞,脉滑数,宜下之;若脾脉浮大,按之反涩,尺脉

  亦微涩,宜温而消之。

  《杂着》以枳术丸加姜炒黄连、炒芍药、陈皮、甘草、石膏、砂仁、木香、川芎之类。腹中窄狭证

  病机

  属性:丹溪云∶腹中窄狭,肥人是湿痰流灌,脏腑不升降,宜燥湿,二陈汤加苍术,开郁

  气用香附。瘦人是热气熏蒸脏腑,宜二陈加黄连、栀子之属。

  春甫治此,用开郁之药多效,惟痰与火被郁则窄。腹中窄狭证

  药方

  属性:加味二陈汤治腹中窄狭如缚。(方见痰门)

  六郁汤加合证之药最效。(方见郁门。)善悲证

  悲属肺

  属性:经曰∶在藏为肺,在志为悲。又云∶精气并于肺则悲,是也。

  运气悲皆属寒水攻心。经曰∶火不及曰伏明。伏明之纪,其病昏惑悲忘,从水化也。

  又云∶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善悲数欠。又云∶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善悲时眩

  仆。又云∶太阳之复,甚则入心。善恐善悲,治以诸热是也。

  《原病式》云∶悲属金,肺之志也。金本燥,能令燥者火也。心火主于热,善痛。故

  悲痛苦恼者,心神烦热,肺金燥乱,而非清净也。所以悲哭而五液俱出者,火热亢极而反兼水

  化制之故也。善悲证

  药方

  属性:甘麦大枣汤治脏躁善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申。

  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亦补脾气。

  《本事方》治一妇人,数次无故悲泣不止。或谓之有祟,祈禳请祷备至,终不效。

  予记《金匮》有案云∶妇人脏躁,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数欠申者,甘麦汤治之,尽剂而愈。善悲证

  针灸法

  属性:心(穴在背。经云∶邪在心则病心痛善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其也,灸七壮,

  勿饮凉冷。)

  厥阴经穴经云∶厥阴根于大墩,结于玉英,终于膻中。厥阴为阖,折则气绝而善悲。

  取之厥阴,视有余不足。

  妊娠四五个月,脏躁善悲伤,每昼日惨戚泪下,数欠申,象如神灵,祷与医皆无效,用

  仲景甘麦大枣汤,一投而愈。卷之二十四

  善太息

  属性:(即长舒气而有声也。汉贾谊谓太息者是也,俗谓之叹息。)善太息

  病机

  属性:《内经》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

  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也。

  又曰∶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视足少阳脉之陷下者灸之。又云∶胆足少阳之脉,

  是病则口苦善太息,

  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

  运气善太息皆属燥邪伤胆。经云∶阳明在泉,燥淫所胜,病善太息。又云∶阳明之复

  善太息,呕苦。又云少阴司天,地乃燥,凄沧数至,胁痛太息是也。善太息

  针灸法

  属性:《内经》云∶善太息,取心胆二经灸刺之。

  《甲乙经》云∶色苍苍然太息,如将死状,振寒溲白,大便难,中封主之。

  脾虚令人病寒,不乐好太息,商丘主之。

  凡好太息,不嗜多食,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取公孙及井。实则肠中

  切痛厥,头面肿起,烦心狂饮,多不嗜卧;虚则胀,腹中气满,热痛不食霍乱,公孙主之。

  (本集)补心通气散治忧思郁结长太息。

  人参石菖蒲橘红米曲当归姜栀子茯苓(各一钱)甘草(五分)香附(八分)

  水盏半,姜三片,煎七分服。

  (和剂)温胆汤治惊想得之而太息者。(方见惊悸门。)

  病机

  属性: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瘟疫当推运气所发。

  巢氏《病源》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寒,此四时正气之叙也。冬

  时严寒,万物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而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者,为

  寒毒藏于肌肤中,至春变为瘟病,至夏为热病。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必有瘟病者,皆由冬时

  触冒之所致也。凡病伤寒而成瘟者,先夏至日为病瘟,后夏至日为病暑,其冬复有非节

  之暖,是为冬瘟。冬瘟为病,非其时而有其气者。冬气严寒,君子当闭密,而反发泄

  于外者,为冬不藏精,春必病瘟。

  丹溪云∶众人病一般,此天行时疫。

  瘟病者,春时天道和暖,患壮热、口渴而不恶寒者是也。

  瘟疫病者,其病与时气瘟热等证相类,皆由岁之内节气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风疾

  雨,雾露不散,则民多瘟疫病,无少长率皆相似,如有鬼厉之气,故云瘟疠病。

  黄瘟者,由邪气郁结不散,或失于汗解,或汗后不解,犹邪热深郁于胃中,小便不利,

  举发为黄,遍身如橘枳,故曰黄病。

  病机

  属性:一日太阳受病,邪在皮肤,故头项强腰脊强;二日阳明受病,邪在肌肉,故身热鼻干

  不得眠;三日少阳受病,故胸胁痛而耳聋;四日太阴受病,故咽干腹满;五日少阴受病,

  故口热舌干而引饮;六日厥阴受病,故烦满而阴陷;七日六经传变,法当愈。其不愈者,

  邪气未除而欲再传经,重受病也。

  病机

  属性:巢氏云∶凡瘟毒病新瘥,脾胃尚虚,谷气未复,若作劳妄动伤力,并食猪、羊、鸡、犬、鱼

  脍、炙爆、肥腻、生果、面食,硬涩难消之物,停积肠胃,膈闷腹胀便秘,或大吐大下,

  重复发热病作,不可救也。

  病机

  属性:评热论篇帝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

  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不治。(此阴阳交错而血气不循,乱经妄走,而

  热所以不息也,故死。)

  病机

  属性:阴阳易病者,是男子妇人瘟病新瘥,未平复而相交合,因而病复者,名为阴阳易也。男子

  病新瘥未平复,而妇人与之交接得病者,名阳易;妇人病新瘥未平复,男子与之交接得病

  者,名阴易。若二男二女并不相易,所以呼为易者,阴阳相感动,其毒度着与人,如换易也。

  其证身热头重,四肢拘急,小腹痛者,即死。其病

  势缓者,违岁月亦死。

  脉候

  属性:太阳脉大,阳明脉弦长,少阳脉弦数,太阴脉弦细,少阴脉沉,厥阴脉微缓。脉阳濡弱

  阴弦紧,更遇温气,变为瘟疫。病瘟而脉洪大者,可治。脉洪而数者,危。两寸浮大按之

  无力者,宜补。兼表大热而脉沉涩细小,足冷者,不治。瘟病四五日,体热腹满而吐,脉来

  细而强,十二日死。瘟病二三日,头痛腹满,饮食如故,脉直而疾,八日死。瘟病八九日,

  头身不痛,目不赤,色不变而反利,脉不牒牒按之不鼓手,时大,心下坚,十七日死。瘟病

  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厥逆,汗自出,脉坚强急者生,虚软者死。瘟病下利,腹中痛甚

  者死。

  治法

  属性:瘟因春时温气而发,初非伤寒于表也。此因郁热自内而发于外,故宜辛平之剂以发

  散之,况时令已暖,更不可用麻黄,所以与伤寒发表不同也。

  治法

  属性:凡瘟病,发于三阳者多,而三阴者少。脉浮,头痛发热者,太阳也,宜人参羌活散加葛

  根、葱白、生姜、紫苏汗之。自汗身痛者,九味羌活汤。脉尺寸俱长,鼻干不眠而躁者,阳

  明也,宜葛根解肌汤、十味参饮汗之。

  脉尺寸俱弦数,胸胁痛而耳聋,少阳也,小柴胡汤主之。

点击下载App,搜索"古今医统大全",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