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古今医统大全",免费读到尾

  病机

  属性:陶尚文曰∶客有过予而问之曰∶甚矣,伤寒之深奥,桂枝麻黄二汤之难用也。服之而

  愈者才一二,不愈而双重者十常八九。仲景,立法之大贤也,何其方之难凭有如此哉?今人

  畏而不用,以参苏饮、和解散等平和之剂而代之,然亦未见其妙也。子盍与我言之!答曰∶

  吁!难言也,请以经语证之。经曰∶冬气严寒,万类潜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

  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

  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其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

  于温也。以此言之,伤寒者乃冬时感寒即病之名,桂枝麻黄二汤为当时之伤寒设,与过时

  之温暑者有何预焉?夫受病之源则同,所发之时既异,治之则不可混也。请略陈之。

  夫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者,四时之正气也,以成生长收藏之用。风亦因四时之气,

  成温凉寒热也。若气候严寒,风亦凛冽;天道暄和,风亦温暖。冬时坎水用事,天令

  闭藏,水冰地冻,风与寒相因而成杀厉之气。人触冒之,腠理郁塞,乃有发热恶寒恶风

  之证。其余时月,则无此证也。仲景固知伤寒乃冬时杀厉之气所成,非比他病可缓,故其

  言特详于此书,而略于杂病也。倘能因名以求其实,则思过半矣。

  大率此书传世久远,遗失颇多。晋太医令王叔和得散亡之余,诠次流传,其功博矣。惜

  乎以己论混经,未免穿凿附会。成无己氏因之顺文注释,并无阙疑正误之言,以致将冬时伤

  寒之方通解温暑,遗祸至今而未已也。温暑必别有方,今皆失而无征也。我朝宋景濂学士

  尝叹伤寒作全书,得其旨者。

  盖为伤寒之国中人,必先入表。表者何?则足太阳寒水之经。此经行身之后,自头贯脊,

  乃有颈痛脊强恶寒之证,在他经则无此证矣。况此经乃一身之纲维,为绪阳之主气,犹四通

  八达之衢。治之一差,其变不可胜言者矣。故宜此二汤发散表中寒邪。经曰∶辛甘发散为阳

  者是也。若以此汤通治春温夏热之病,则误甚矣。

  曰∶伤寒发于冬时已闻命矣。邪之在表,为太阳经也。一经而有二药之分,又何耶?曰∶

  在经虽一,然则有荣卫之别焉。寒伤荣,证乃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盖浮为在表,紧为恶

  寒。有寒则见,无寒则不见也。当用麻黄汤轻扬之剂,发而去之。寒邪退,汗出表和而愈。

  曰∶紧脉固为寒矣,脉之缓者,亦用桂枝汤,又何耶?曰∶风则伤卫,卫伤则自汗,缘

  太阳受风,不能卫护。腠理疏而污泄,所以脉见浮缓也。脉虽浮缓,其受伤寒则一,故

  亦宜桂枝辛温之药,解散寒邪,腠理闭而汗止表和而愈。又有荣卫俱伤者,表之二汤又难

  用也,故复设大青龙汤。然此药难用,非庸俗得而识也。

  曰∶温暑既无方法,治之则将奈何?脉证与伤寒有何分别?曰∶温暑虽殊,亦冬时

  感受寒邪而不即

  发,在人身中伏藏,历过二三时之久。天道大变,寒化为热。人在气交之中,亦随天地而

  化。观仲景以即病之伤寒,与温暑时令为病之名,岂无异哉?治之之方,亦必随时以用辛

  凉苦寒矣。安得概用冬时治寒辛温之方乎?今无其方者,盖散亡之也。经既称变为温。变为

  热,则已改易冬时之寒为温热矣,方亦不容不随时更变也。

  夫温病欲出,值天时和煦,自内达表,脉反见于右关,不浮紧而微数。曰∶恶寒否

  乎?曰∶伤寒自冬月风寒而成,外则有恶寒恶风之证。既名为温,则无此证矣。盍观之经

  曰∶太阳病,发热不恶寒而渴者,温病也。不恶寒,则病非因外来,渴则明其自内达表。

  曰∶春夏之病,亦有头痛恶寒脉浮紧者,何也?曰∶此作冬时所受之寒,乃冒非时暴寒

  之气耳。或温暑将发,又受暴寒,虽有脉浮之证,未若冬时之甚也。宜辛凉之药通其内热

  而解之,断不可用桂枝麻黄之剂矣。

  曰∶温热与伤寒,治之不同也,已闻命矣。敢问伤寒之在三阳,则为热邪;既传三

  阴,则为阴证矣,以热治固其宜也。三阴篇以四逆散凉药以治四逆,大承气以治少阴,其故

  又何耶?呜呼!此盖叔和以残缺之经作全书铨次,将传经阴证与直中阴经之阴证混同立论,

  所以遗祸至今而未已也。姑略陈之。

  盖风寒之国中人无常,或入于阴,或入于阳,皆无定体,非但始太阳,终厥阴。或自太

  阳始,日传一经,六日至厥阴,邪气衰,不治而愈者,亦有不罢再传者,或有间经而传者,

  或有传至二三经而止者,或有始终只在一经者,或有越经而传者、或有初入太阳,不作郁热,

  便入少阴而成真阴证者,或有直中阴经而成寒证者。缘经无明文,后人有妄治之失。若

  夫自三阳传次三阴之阴证,外虽有厥逆,内则热邪耳。若不发热,四肢便厥冷而恶寒者,

  此则直中阴经之寒证也。若夫太阳受邪,行尽三阳气分,传次三阴之血分,则热入深矣。

  热入既深,表虽厥冷,真热邪也。经曰∶亢则害,承乃制,热极反兼寒化也。若先热后厥

  逆者,传经之阴证也。经云∶厥深热亦深,厥微热亦微是也,固宜四逆散、承气汤,看微

  甚而治之。如其初病便厥,但寒无热,此则直中阴

  经之寒证也,急宜四逆辈以温之。经云∶发热恶寒,发于阳也;无热恶寒,发于阴也。

  尚何疑哉?又有日传二经为两感者,传经未终而毙矣。病有标本,治有逆从,岂可概论

  之乎?

  曰∶阴证之不同已闻命矣。尝读刘守真书云∶伤寒无阴证。人伤于寒则为热病,热

  病乃汗病也。造化汗液,皆阳气也。遍考《内经灵枢》诸篇,并无寒证阴证,乃杂病也,

  叔和误入之耳。守真,高明之士,亦私淑仲景者,而议论之异者,何耶?曰∶虽守真之明

  达,盖亦因《伤寒论》以桂枝麻黄通治温暑之误,而有是说,故叮咛云∶天道温热之时,

  用桂枝必加冷药于其中,免致黄生斑出之患。若知此汤自与冬时即病之伤寒设,不为过

  时之温暑设,则无此论矣。观其晚年悟道,着《病机气宜保命集》,其中羌活汤辛凉之

  药,以治非时伤寒,其妙如神,足可补仲景之遗旨,何其高哉!夫《内经》言伤寒即为热

  病而无寒者,语其常也;仲景之论有寒有热者,言其变也。合常与变,而无遗者也,所谓道

  并行而不相悖,而反相为用也。此其所以为医家万世之准绳标的也欤?客唯而退,遂请着

  其说云。

  病机

  属性: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岐伯曰∶两感于寒者,一日巨阳与

  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少

  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病机

  属性:王海藏曰∶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以是知内外两感,脏腑俱病。欲表之则有里,

  欲下之则有表,表里既不能一治,故云∶两感者不治。然所禀有虚实,所感有浅深;虚而

  感之深者必死,实而感之浅者可生。余用大羌活汤,间有生者,十得一二。立此以

  待好生君子。

  赵嗣真曰∶仲景论伤寒两感为必死之证,而复以治有先后发表攻里之说继之者,盖

  不忍坐视而欲觊其万一之可活也。《活人书》云∶宜救里以四逆汤,救表以桂

  枝汤。殊不知仲景云∶太阳与少阴俱病,则病头痛,为太阳邪盛于表;口干而喝,为少

  阴邪盛于里。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身热谵语,为阳明邪盛于表;不欲食,腹满,

  为太阴邪盛于里。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为少阳邪盛于表;囊缩而厥,为厥阴邪盛于

  里。三阳之头痛身热耳聋,救表已自不可,三阴之腹满口干,囊缩而厥,不下可乎?《活人

  书》引下利身疼痛虚寒救里之例,而欲施于烦渴腹满谵语囊缩实热之证,然乎,否乎?

  盖仲景所谓发表者,葛根麻黄是也;所谓攻里者,调胃承气是也。《活人书》所谓救里,

  则是四逆,救表则是桂枝。今以救为攻,岂不相悖?若以四逆攻里,是以火济

  火,而腹满囊缩谵语等证而益滋甚,荣卫脏腑何由而通行?六日而死也必矣。

  《玉机微义》云∶王海藏大羌活汤治两感伤寒,出太阳例药也。然伤寒两感,有兼风兼

  湿不同,或表里虚实之异治者,宜辨表里寒热,扩充治之。表中于风,内伤于寒者可治;表

  中于湿,内伤于寒者可治;表中于热,内伤于寒者可治。大抵两感伤寒多是表里俱虚,是以易

  老曰∶当切脉逆从,知其吉凶。两感之邪,三阴三阳皆有之。脉从阳可治,从阴难治,阳

  生阴死之谓也。盖三阳有合病,三阴无合病。今阴与阳合病,则为两感,病为反常,故不治。

  病机

  属性:寒推而至于入脏而有虚实寒热之殊故有攻表救里之异

  汪氏《质疑》曰∶尝考《素问》,伤寒证治,由阳入阴,悉言为热。至于仲景,则

  寒热兼言。王安道以仲景

  三阴寒证为直中阴分之淆说而弗察。夫《素问》之言热者,主于邪气在经,以为法之

  常,仲景之言寒言热者,主于邪气在胃,以尽法之变。推而至于脉证从舍应否之殊,有

  补《素问》之所未备者。惜其语未莹,而读之者不复察,但能明于三阳之同于热,而

  不能无疑于三阴之互现乎寒也。

  以言夫证治之在阳经也,如谓太阳病,头腰骨节疼痛,恶寒发热无汗而脉浮紧者,

  麻黄汤治之。有膀胱腑热而小便赤涩不利者,五苓散利之。有阳明病,身热目疼鼻干,

  不得卧而脉长者,升麻葛根汤扬之。有胃腑实热谵语、潮热多汗、腹胀实痛便闭等证,

  此胃中亡液,有干燥粪也,调胃承气、大小承气下之。有胃中蓄血,其人善忘,粪硬

  及易而色黑者,抵当汤下之。有少阳病,胸胁痛而耳聋口苦目眩,往来寒热而脉弦者,

  小柴胡汤和之。有下太早,邪热乘虚入内,而心下满硬痛者,以气结胸,若结胸而无

  大热,但头汗出者,此为水结,并以大陷胸汤下之。但满而不痛,此为痞,宜半夏泻心

  汤主之。水蓄为痞,口渴烦躁,小便不利者,五苓散利之。或漱水不咽,加半夏主之。

  上焦头颈不强不痛,胸中痞满,气上冲咽,而脉微浮者,瓜蒂散吐之。三阳证

  治,昭明有如此。

  至论三阴,俱有吐利四逆、腹满腹痛、谵语便秘烦躁等证,则寒热证治互现而不专

  于热,若有戾于《素问》之旨者,而实则有不相悖而反相为用也。盖邪浅而在经者,

  惟郁而为热,此《素问》之所以主其常也,邪深入于胃者,有寒而有热也,此仲景所以

  通其变也。何言在经在胃之分也?盖胃气内实者,脾得乎干运之机,而为之播气于三

  阴,故热邪由阳传阴,侵及于经而不能入于胃。故《素问》三阴之热证具焉,治宜泻热

  解表;而仲景三阴之证间有热邪之在经者,治法犹夫《素问》也。(如云腹满时痛者,病属

  太阴,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夫腹满者,太阴经之证也,治以桂枝以解表,芍药、甘草

  以泻火是也。又云∶少阴病,四逆散主之。夫四逆者,寒未甚也,仲景以为少阴之证也,

  治以柴胡以解表,芍药、甘草以泻热是也。又厥阴条云∶手足厥寒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夫

  手足厥寒者,即厥阴经之证也,治以桂枝、细辛以解表,芍药、甘草以泻热是也,详之。

  若夫胃气内虚者,脾失健运之令,邪气乘虚而入。邪既入胃,则不再传经矣。大

  抵邪气伤虚不伤实,胆脾肝肾四脏固密而无出无入,故经有病而邪有传,一入于胃,犹

  川渎而注之海,则不复溢而之他矣。其虚而未甚者,胃气尚与邪搏,而为实热之证,其虚

  之其也,不能胜其热之伤,因之下陷而里寒之证作矣。斯谓热极生寒,

  其证多危,以其气之虚脱也,则治法岂容拘于热而不思所以广而通之耶?故仲景于邪气

  在胃而为里热之治也,下之清之,则以硝、黄、石膏之辈;于邪气在胃而为里寒之

  治也,温之补之,则以参、术、草、枣、姜、附之属。证治俱为主乎胃,而不分及于三阴

  之经之脏。至于证兼乎表里,而迹涉于疑似者,则又审轻重,参标本,察虚实,而先后

  左右之,而莫不统之胃焉。

  自今观之,里热之实,而为谵语潮热,腹胀大实腹满,大便秘结,而脉沉实而数,

  则宜下。如太阴条云∶大实腹痛者,桂枝加大黄主之。又云∶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

  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宜大承气汤下之。又厥阴条云∶下利谵语者,有燥粪也,宜大承气

  汤下之之类是也。有里实热,兼头身疼痛恶寒发热之表证者,则宜先解后攻。又云∶伤寒

  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潮热者,实也,先以小柴胡汤以解外,

  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下之之类是也。有里实热证重而表证轻者,治宜下中兼解。如云∶伤

  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之类是也。有里热而未实者,治宜清

  之。如云∶烦渴身热不恶寒,而脉洪大者、白虎主之。又曰∶太阳少阳合病自利者,黄芩

  汤主之。又曰∶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又厥阴条

  云∶下利欲饮水者,里热也,白头翁汤主之之类是也。有里热而似寒者,此谓阳盛拒阴,

  亦宜清之。如云∶伤寒脉滑而厥者,白虎汤主之之类是也。有热上传心肺者,治宜清上

  为主。如云∶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烦不得眠者,黄连阿胶汤主之。又厥阴条云∶伤

  寒六七日,大下后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吐脓血者,麻黄升麻汤主之之类。此其为里热

  之治,主乎胃也。

  里寒之盛而为呕吐,下利清谷,四肢厥冷,时腹自痛,小便清白,而脉沉微之属,则

  宜温之。如云∶自利不渴者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也,宜四逆辈温之。又如少阴病下利

  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又厥阴条

  云∶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之属是也。有里寒而似热者,此谓阴盛格阳,亦

  宜温之。如云∶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面

  赤色,或口干呕咽痛,宜通脉四逆汤主之之属是也。有里寒而兼虚者,洽宜补中温中。如

  云∶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附子汤主之。又云∶恶寒脉微而复

  利,利止,亡血也,四逆人参汤主之之属是也。有里寒而兼头身疼痛恶寒发热之表证

  者,治宜先温后解。如厥阴条云∶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

  宜四逆,攻表宜桂枝汤之属是也。有里寒轻而表证重者,治宜汗中兼温。如云∶少阴病

  得之二三日,宜微发汗,麻黄附子甘草汤主之。又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

  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之属是也。此其为里寒之治者,主乎胃也。

  是知《素问》之言热者,其在经也,仲景兼言寒者,其在胃也。此其为义博而法

  殊,而实相为出入而不可以偏废者也。王安道乃谓伤寒传变有热而无寒,仲景三阴之言

  寒者乃直中阴经寒证,混同论治。殊不知直中寒证者,由于正气虚甚,腠理疏豁,邪气乘虚

  直入脏腑之内,应时而作,不分经络而一于虚寒,且无表证之兼,惟治以附子理中汤之

  属。仲景三阴之寒者,则大异于是。其寒也,久而后变,如谓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下利,

  脉暴微之属是也。且有表证之相兼,如厥阴条云∶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

  乃攻其表之属是也。则证虽与直中同,而其所伤所治则异,岂可以此而乱仲景之旨乎?

  抑《素问》有云∶三阳经络皆受其病,未入于脏者,可汗而已。脏亦指胃脏而言,即《素

  问》形脏四之脏也。又云∶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此谓邪气在

  胃耳。审虚实之分,若未入胃,则里无盛虚,主治在经而已。然则经胃之分久矣,诚为伤

  寒之要也学人苟能明此,则夫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触类而通矣。

  病机

  属性:伤寒传足不传手经者,世俗之谬论也,岂有是哉?人禀天地,请以天地间可证者言之。

  盈天地至大而营运者,莫如元气与水。且以有形论之,则江河湖海、溪涧沟浍以

  为行水水之道焉。人之充满一身,无非血气,亦有十二经脉、大小络脉、经络血海以为

  行血停血之隧道。风行水动,气行血流,皆自然之理也。夫人之气自平旦会于膻中,

  朝行手太阴肺,以次分布诸经,行尽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在人行三百六十五骨节。明日寅时

  复会于手太阴也。血亦随气流布,营运不息,荣卫一身腠理,司开阖,维持纲纪,

  以为一身动静云为之主。所以一脉愆和,则百脉皆病,理固然而不得不然也。彼云传足

  不传手者,何所据乎?请备言其所由。

  盖伤寒乃冬时感寒即病之名也。冬乃坎水用事,其气严寒凛冽,水冰地冻,在时则足

  太阳少阴正司其令。触冒之者,则二经受病。其次则足少阳厥阴继冬而司春令,而亦受伤

  何也?盖风木之令起于大寒节,正当十二月中,至春分后方行温令,故风寒亦能伤之。足

  阳明太阴,中土也,与冬时无预,而亦伤之何也?紫阳朱子曰∶土无定位,无成名,无专

  气,寄旺于四季,能终始万物,则四时寒热温凉之气皆能伤之也。况表邪传里,必归于

  脾胃而成燥粪,用承气汤以除去,胃气和矣。

  手之六经主于夏秋,故不伤之。足之六经,盖受伤之方分境界也。若言伤足不伤手则

  可,以为传足不传手则不可也。况风寒之中人,先入荣卫,昼夜循环,无所不至,岂间

  断于手经哉!经曰∶两感于寒者六日死。若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脏腑

  不通,则死矣。岂虚语哉!

  尝观《此事难知》曰∶伤寒至五六日间,渐变神昏不语,或睡中独语一二句,目赤唇

  焦,舌干不饮水,稀粥与之则咽,不与则不思,六脉沉数而不洪,心下不痞,腹中不

  满,大小便如常,或传之十日以来,形如醉人。此热传手少阴心经也,然未知何经而来?

  答曰∶太阳伤风,风为阳邪。阳邪伤卫,阴血自燥,热蓄膀胱。壬病逆于丙,丙丁兄妹,

  由是传心,心火自上而逼肺,所以神昏也,栀子黄芩黄连汤。若在丙者,导赤散。在

  于丁者,泻心汤。若脉浮沉俱有力者,是丙丁俱有热也,导赤泻心各半服之宜者矣。

  此膀胱传丙,足传手经也。又谓腑传脏也,又下传上也,表传里也。壬传丁者,乃坎

  传离也,名越经传,气逆而喘者,非肺经乎?如谓不然,何仲景麻黄二汤乃心肺药也?

  请细思之。

  病机

  属性:循经∶六经以次传,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

  厥阴是也。

  专经∶邪气即在一经,不传不变是也。

  越经∶间经而传,如一日太阳病,头颈项痛,腰脊强,二日不传阳明,却越而传少

  阳,胸胁痛而耳聋之类是也。

  再经∶六经以次传遍,却又复起而再传太阳,头痛脊强之类是也。

  病机

  属性:张仲景曰∶《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冷,冬气凛冽。此则四时正

  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传于四

  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耳,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

  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

  人春夏多温热,皆由冬时积寒而致,非时行之气也。学人审之。

  病机

  属性:问曰∶伤寒温病何以辨?答曰∶温病于冬时感寒所得也,至春变为温病耳。伤寒汗

  不愈而过经,其证尚在

  而不除者,亦温病也。经曰∶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随其经之所在而取之。

  【太阳证】头痛恶寒,汗后过经不愈,诊得尺寸俱俘者,太阳病温也。

  【阳明证】身热目疼,汗下后过经不愈,诊尺寸俱长者,阳明病温也。

  【少阳证】胸胁痛,汗下后过经不愈,诊尺寸惧弦者,少阳病温也。

  【太阴证】腹满喘干,诊尺寸俱沉细,过经不愈者,太阴病温也。

  【少阴证】口燥而渴,诊尺寸俱沉微,过经不愈者,少阴病温也。

  【厥阴证】烦满囊缩,诊尺寸俱微锾,过经不愈者,厥阴病温也。

  是故随其经而取之,随其证而治之。如发斑乃温毒也。治温大抵不宜多发

  汗,其过时而发,不在表也;已经汗下,亦不在表也。经曰∶不恶寒而反渴者,温

  病也。明其热自内达外,无表证,明矣。

  病机

  属性:从脉舍证,如伤寒脉滑而厥者,白虎汤清之;脉微面赤身热者,温之。从证舍脉,如脉

  浮大,心下硬,有热属脏者,攻之;脉促,厥冷,为虚脱,非温剂不可;阳明脉迟,不恶

  寒,身体汗出,用大承气汤下之;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而脉沉,宜麻黄细辛汤微汗

  之之类。脉洪者,热为相应,主生;脉微身热为不应,主死。

  病机

  属性:合病并病,世所当明,若非得其精专,焉能识此证哉?合病者,两经或三经齐病不

  传者为合病。并病者,一经先病未尽,又过一经之传者为并病。若并而未尽,是传未

  过,尚有表证,法当汗之;若并之已尽,是为传过,法当下之。是知传则入腑,不传不

  入腑,言其有传受如此也。阴阳互相合病,皆自下利,太阳阳明合病,主葛根汤;太阳少阳

  合病,主黄芩汤;少阳阳明合病,主承气汤。三阳合病,无表证者,俱可下。但三阳经合

  病,仲景无背恶寒语句,虽则有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乃属太阳证而非三阳合病也。

  三阳若与三阴合病,即是两感,所以三阴无合病例也。

  病机

  属性:足太阳膀胱起于目内,上额交巅上,从巅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脊抵

  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伤寒一二日,发热恶寒,头痛腰脊强,浑身疼痛,尺寸脉俱

  浮者,或缓或紧,太阳经证也。

  足阳明胃经主肌肉,其脉起鼻交中,从目下循鼻外,及挟口环唇,循咽喉下膈属

  胃络脾。故伤寒二三日,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尺寸脉俱长者,阳明经证也。

  足少阳胆经主荣百节,流气三部,其脉起目锐,上抵头角,下耳后,入耳中,又下胸

  中,循胁里,出气街。故伤寒三四日,胸胁痛,耳聋或口苦舌干,或寒热往来而呕,尺寸脉

  俱弦,此少阳经证也。

  足太阴脾经为三阴之首,其脉起足大指之端,上循膝入腹,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

  下;又注心中,在于脾胃,络于咽喉。故伤寒四五日,腹满咽干,手足自温,或自利不

  渴,或腹痛,尺寸脉俱沉细,此太阴经证也。

  足少阴肾经,其脉起足小指之下,贯脊属肾,上循肝膈,入肺循喉咙,挟舌木;又络

  心,注胸中。肾恶燥,故病伤寒五六日,口燥舌干而渴,恶寒,尺寸脉俱沉,此传少阴经

  证也。

  足厥阴肝经,(欲尽也。)其脉起足指丛毛,循股入阴毛,环阴器,抵小腹,夹胃上贯膈,

  布胁肋,循喉咙后,上入颃颡,连目系,出额会于巅,又下环唇内。故病患唇青舌卷,烦满

  囊缩,尺寸脉俱微缓,此传厥阴经证也。

  病机

  属性:伤寒六七日,厥阴见证,其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五经之证未除者,当先

  解表。表邪除,方可攻

  里。于此虽是厥阴经证,要审表证在否何如。若表证悉除,只用本经之药可

  也。经曰∶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由此观之,可见六日

  传到厥阴,而前证仍在,必待七日而渐释。若表证未除,下虚其里,则表邪乘虚入

  内,而谵语发狂之证作矣。其或传过一经,则前经之证遂释,亦常有矣。所以伤寒当

  看六经见证施治,不拘日数,方为妙工。

  病机

  属性:王海藏云∶世之治伤寒有法,疗杂病有方。是则是矣,惜犹未尽也。吾谓治杂病亦有

  法,疗伤寒亦有方。盖法者循经而设,方者缘病而立。方即法也,法即方也,果有

  二乎?要知明达之士,全识部分经络表里脏腑虚实,而疏观之,岂有二哉!自后世才智

  不及古人,而通方之士亦鲜,是以分伤寒杂病为二门。故有长于此而短于彼者,亦

  有长于彼而短于此者。所以国家取士分科,而人各一于所习,宜乎愈学而愈陋,愈专而

  愈粗也。

  试以伤寒杂病二科论之。伤寒从外而之内者,法当先治外而后治内;杂病从内而

  之外者,法当先治内而后治外。至于中外不相及,而治主病机,其方法一也,亦何必

  分之为二哉?大抵杂病伤寒俱不外乎表里虚实寒热。表则汗,里则下,中则和,不易之

  法也。剂之寒热温凉在其中矣。余风、产、小儿、目疾、疮疡等科局于专门,其理显,其

  习易,无怪其工之粗且浅也,是以知证不知脉,知药不知源,是岂知真而全识哉!其所

  常见常闻者,粗有晓会;其所未尝见未尝闻者,则有不知也。此但继述祖迹,而不及

  创物者远矣。

  呜呼!天之生人,智有限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自古然耳。若夫庸人鄙夫藉此以

  计功谋利,而无明道正谊之心,徒资舌辩以御人,甚之视同业如寇雠,专妒忌为心术,误

  人性命,恬不知恤,甘为忍人,罔顾阴德,其教之有所失耶?时世之有所俾然耶?抑

  疾者之不幸而有所自致耶?

  病机

  属性:东垣曰∶西北二方极寒,肃杀之气,伤寒者多;东南二方,温和之地,伤寒

  者少。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内伤者用补中益气汤,从六经所见之证加减

  用之。气虚甚者,少加附子以行参之功。北方无内伤者用仲景法。

  脉候

  属性:《素问》云∶寸口脉浮而盛,病在外。外者表也。寸口脉沉而紧,曰病在中。

  中者里也。

  仲景云∶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又曰∶表有病者脉当浮。结胸证,脉浮者不

  可下,则知脉属阳证无疑矣。

  《难经》曰∶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

  《伤寒论》曰∶阴阳脉俱紧,名曰伤寒。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

  浮涩而紧为伤寒。

  《脉经》曰∶迟紧为寒。脉阳浮而阴弱谓之伤风。脉紧而无汗谓之伤寒。脉阴

  阳俱盛,重感于寒而紧涩,变为温疟。阴阳紧盛,伤寒之脉,前病热未已,后复感于

  寒也。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更遇于风,变为风温。脉阳洪数,阴实大太过,温热两

  合,变为温毒。脉阳濡弱,阴弦紧,更遇温气,变为瘟疫。病发热,脉沉细,

  表得太阳,名曰病。病太阳关节疼痛而烦,脉沉细,名曰湿痹。病太阳身疼痛,脉微

  弱弦芤,名曰中。脉沉细而疾,身凉四肢冷,烦躁不欲饮水,狂闷,名曰阳厥伤寒。

  热盛得脉大者生,沉细者死。已汗,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保命集》∶脉浮而紧者为表实,可汗。(麻黄汤主之。)脉浮而缓者为表虚,可固

  表驱寒。(桂枝汤主之。)脉沉而数,或疾而滑,或沉实有力,皆为里实,兼大便燥者可

  下。(大承气汤主之。)脉沉而细,或微而迟,按而无力,尺中弱,皆

  为里虚,可救里二便利,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脉沉细者不可汗,尺脉迟者不可

  汗。浮而数为表实,当汗之。(麻黄汤之类,)浮而迟为表虚,宜固表。(桂枝汤之类。)不浮不

  沉,中诊而数,为中焦之实热。(调胃承气汤之类)兼有头痛恶寒者,大小柴胡汤斟酌用

  之。不浮不沉,中诊而迟,或微或细为中虚也。(建中理中汤之类。)沉而数者为里实,法当

  下。(大承气汤之类。沉而迟者为里虚,法当温。(姜附之类。)

  陶节庵曰∶伤寒脉专以浮中沉迟数辨其阴阳寒热及表里虚实而断。诸浮在表,轻手

  得之曰浮。略重手于皮肤之下,肌肉之上,阴阳各半,故属半表半里,得之曰中。沉为在

  里,重指于肌肉之下、筋骨之间,得之曰沉诸迟为寒,诸数驽热。阴阳寒热虚实,用在有力

  无力中分。有力者为阳为热为实,无力者为阴为寒为虚。杂病以弦为阳,伤寒以弦为阴;

  杂病以缓为弱,伤寒以缓为和。伤寒以大为病进,以缓为邪退。缓为胃脉,有胃气曰生,

  无胃气曰死。伤寒脉中有神曰生,神者,气血之先也。两手无脉曰双伏,一手无脉曰单

  伏,必有正汗也。寸口阳脉中或见沉细者,但无力者,为阳中伏阴;尺部阴脉中或见沉

  数者,为阴中伏阳。寸口数大有力为重阳,尺部沉细无力为重阴。寸口细微如丝为脱阳,

  尺部无力为脱阴。寸口脉浮而有力。主寒邪表实,宜汗;浮而无力,主风邪表虚,

  宜固。尺脉沉而有力,主阳邪在里,为实,宜下;无力,主阴邪在里,为虚,宜温。寸脉

  弱而无力,切忌发吐;尺脉弱而无力,切忌治下。初按来疾去迟,名曰内虚外实;去疾来

  迟,名曰内实外虚。尺寸俱均匀,名曰缓,缓者,和而生也。汗下后脉静者生;躁乱身热

  者死,乃邪气胜故也。温之后脉来歇至者,正气脱而不复生也。纯弦之脉名曰负,负者死。

  按之解索名曰阴阳离,离者死。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治法

  属性:凡证有头疼恶寒发热,是为伤寒,无则皆非也。何则?伤寒则恶寒,伤食则恶食,理

  固然也。但在冬

  时,恶寒为甚,其余时月,虽有恶寒亦微,未若冬时之恶寒为甚也。虽四时皆有伤寒,治

  之不可一概论也。

  冬时气寒,腠理微密,非辛甘温不可,故以桂枝等汤以治之。然风与寒常相因,寒则

  伤荣,恶寒头痛,脉浮紧而无汗,则用麻黄汤开发腠理,以散寒邪,得汗则愈。风则伤

  卫,头痛恶风,脉浮缓而自汗,则用桂枝汤充塞腠理,以散邪,汗止则愈。经云∶辛甘发

  散为阳是也。若夫荣卫俱伤,又非此二汤所能治也,须大青龙汤,然此汤太峻,又非庸常

  之可拟也。余亦有代之者。盖冬时为正伤寒,风寒猛冽,触冒之者,必宜幸温散之。其非冬

  时亦有恶寒头痛之证,皆宜辛凉之剂通表里,和之则愈矣。若以冬时所用之药通治之,

  则杀人多矣。曰∶辛凉者何谓也?羌活冲和汤是也,兼能代大青龙汤为至稳。呜呼!此方

  可代三方,危险之药如坦夷,其神乎哉!世皆所未知也。

  过此则少阳阳明二经,在乎半表半里,肌肉之间,脉亦不浮不沉。外证在阳明,则有

  目疼鼻干不得眠之证,脉似洪而长,以葛根汤、解肌汤、升麻汤之类治之。在少阳,则胸

  胁痛而耳聋,脉见弦数,以小柴胡汤加减而和之。(本方有加减法。)此二经不从标本从乎中

  治。余尝以小柴胡汤加葛根芍药,治少阳阳明合病如拾芥,但不使世俗知此。

  过此不已,则传阳明之本,为入里,大便实,其外证悉罢,谓无头痛恶寒也。脉见沉实

  不浮,谵语恶热,六七日不大便,口燥咽干,轻则大柴胡汤,重则三承气汤选用。或曰∶邪既

  入里为实,无非大黄苦寒之药下之,何其用方之杂乎?传来非一,治之则殊。且病有三焦俱

  伤者,则痞满燥实俱全,宜大承气汤,浓朴苦温以去痞,

  枳实苦寒以泄满,芒硝咸寒以润燥软坚,大黄苦寒以泄实去热,病斯愈矣。邪在中焦,则有

  燥实坚三证,故用谓胃承气汤,以甘草和中,芒硝润燥,大黄泄实;不用枳实浓朴

  以伤上焦虚无氤氲之元气。谓胃之名,于此立也。上焦受伤,则为痞实,用小承气汤,

  枳实浓朴除痞,大黄去实;去芒硝则不伤下焦血分之真阴,谓不伐其根也。若夫大柴

  胡汤,则有表邪尚未除,而里证又急,不得不下,而以此汤通其表里而缓治之。犹有老弱

  及血气两虚之人不宜用此。

  三阳之邪大里为患,春夏秋有不头痛恶寒而反渴者,此则为温病,暑病亦热。此之温病

  犹加热也,治宜加减小柴胡汤。盖此汤春可治温,夏可治暑,秋能润肺,又宜升麻葛根汤、解

  肌汤,败毒散。中暑而渴者,小柴胡石膏汤、人参白虎汤,看渴微甚而用之,无不效者。

  经曰∶发热不恶寒者,皆不在伤寒之例矣。(陶氏《琐言》。)

  治法

  属性:大抵伤寒先须识证,察得阴阳表里虚实亲切。复用汗吐下温和解之法,庶无误矣。

  先看两目或赤或黄,赤为阳毒,黄为胆之湿热。次看口舌有无胎状,有白胎者,丹田

  有热,胃中有寒,邪初入里。如滑,邪未全入,犹带表里,宜解之。已后见黄胎为热入里,

  宜下解之。黑胎生芒刺为热极深,难治,不死则危。再后用手按心胸,周小腹有无

  痛处。如心胸满闷为表在,未经下者,非结胸也,乃表邪传在胸中,未入于腑,证虽满,而

  为表在也,当属少阳部分,只用小柴胡加枳实入金钗煎服,实为验过神药也。如按心则痛,

  手不可近,大渴谵语,以经下者为虚热,结胸汤下之,反加烦躁者死。如见瞑者,知太

  阳经衄血将解也,犀角地黄汤。若见额汗出,齐颈而还,身无汗,小便自利,大便黑,

  渴饮水浆不欲咽,此瘀血证也。或小腹痛有满,当按其痛处,问其小便通利若何,如通利,

  知其有蓄血下焦,宜破瘀血,桃仁承气汤下之,尽黑物则愈。

  小水不利,头汗,齐颈而还,或欲水浆,知邪热在内,津液留结,发黄,宜茵陈

  汤加栀子、滑石,入盐少许,利小便,清则愈。

  凡看伤寒,尺脉弱而无力者。宜小柴胡汤和解之。若伤寒服药不效,眼珠如火,燥渴

  欲危,身如涂扑,脉洪大,不知人,狂妄叫喊,此因邪热在于三焦,宜三黄石膏汤

  治之,名阳毒也。

  凡看伤寒,手指甲青,肚痛,吐泻,四肢厥冷,脉沉无力,名阴毒,宜附子理中汤治之。

  凡看伤寒,吐蛔者,虽有大热,忌下之,犯下药必死,盖自胃中虚寒,则蛔上膈上,

  凶之兆也。急用炮干姜理中汤加乌梅、川椒服,待蛔定,却用小柴胡汤退热,蛔闻酸苦则定。

  凡看伤寒,渴饮水浆自救,宜少饮之,不可太多,则水传心下为喘咳,为哕,为

  痢,为水结,为肿等证见矣,当开后外条。

  凡两感伤寒,虽为必死,复有可救,乃自治法用药瘥也。且太阳与少阴头疼痛,邪在表

  ,不食腹满,邪在里。少阳与厥阴耳聋胁痛,邪在表,囊缩,邪在里。三阳头痛身热,

  耳聋呕吐,已自不可下之。其三阴腹满口渴囊拳,便不可下乎?先用麻黄、葛根为解肌,谓

  胃承气为攻里,最为的当,一投一效。今之医人用古《活人书》,引身痛下利虚寒攻里之药,而治烦满囊

  拳实热之证,天地之远,岂不死知。《活人》救里用四逆,攻表用桂枝

  ,岂不差乎!用是热剂,正谓抱薪救火,而腹满烦数实热何由而痊?脏腑何由而通?所死者

  多矣。是时两感,莫作不治,执定于心也。

  伤寒合病者,二阳经同受病之不传也。并病者,一经先病,又过一经之称也。是太阳阳相并,若未尽,是伤太过,

  尚有表证,尤当汗之,麻黄桂枝各半汤;若并已尽,是为传过,太阳证潮

  热,手足汗出,大便硬,时谵语者是也,当下之,承气汤。是知传则病,不传则

  止,实出三阳证。太阳阳明并病,麻黄葛根汤;太阳少阳合病,黄芩汤;少阳阳明合

  病,小柴胡加蛤蚧。若三阳三阴合病,即是两感也。

  治法

  属性:初起一二日,足太阳膀胱受证,此经从头项贯于腰脊,故有头痛恶寒,发热脊

  强。脉按皮肤之上,轻手便得。一经有二药之分,浮而有力无汗为表实,是伤寒

  表证,寒伤荣血,用麻黄发腠理,表汗除邪而愈。脉来浮缓无力有汗者为表虚,是伤风

  表证,风则伤卫气,冬月桂枝汤充塞腠理,止汗散邪为愈。

  有言桂枝发汗者,非发汗也。仲景云∶脏无他病,里和也;卫气不和,表病也。

  自汗出者,卫不和也。荣血不与卫合,故用桂枝甘缓之剂,以其和合荣卫,汗出,风邪

  由此而解矣。邪无容地,汗自出矣。非发也,实秘汗孔也。发字当作出字论。

  其余月感冒非时暴寒之证,无汗,以羌活汤加苏叶葱白发散。若少阴心经有血热,

  用生地黄,无则去之。如太阴肺经有痰热,鼻塞,用黄芩,无则去之。此二味有所别也。

  其秋湿春温夏暑之证,正宜加之,切勿根据方一概妄用。有汗,加味冲和汤逐邪而愈

  也。汗甚不止,加黄白术。若将冬时正伤寒之药,混治非时冒寒之轻,若将非时冒寒

  之药,混治冬时正伤寒之重,必为害矣,不死则危。

  如一日至十二日,若见头痛恶寒,不论日数多少,尚有表证,热未解,还用

  发散,切不可下,若下之,变为结胸等证。再若二三日至六七日,或八九日、十三四

  日,头痛恶寒,皆阴,反怕热,或胸腹满闷,硬痛便实,口渴谵语妄言,皆热邪传里。

  年老元虚之人,大柴胡汤下之,年壮元实热深之人,大小承气下之,切不可拘于

  日数始太阳终厥阴之论也。

  若夫头痛恶热止,则恶寒自汗,无发热者,汗后表虚也,故用黄建中加桂枝以和

  表也。其不止者,去桂加炒白术、附子少许以温之,亦可不必拘于日数也。

  又有少阴证似太阳,太阳脉似少阴,开记后条明白矣。

  七日传邪足厥阴肝经,此经循阴络于肝,会于颠顶,故有烦满囊拳而渴,一身无

  热,四肢微厥;脉至筋骨间,沉缓有力,此热从三阳传入厥阴里证也。表虽冷,内有

  热邪,正谓阳极发厥,宜承气汤下之,不必拘于日数也。两阴多尽,名厥阴也。如初起无

  身热,便四肢厥冷,怕寒不渴,或腹痛吐利者,脉沉迟无力,此证非从三阳经传来,乃

  是直中厥阴也,急用附子四逆汤温之,再灸丹田气海三十壮,如怔仲不省人事脉全无者,

  必死也。口中出沫寒痛者,盐炒茱萸姜汤煎服为效矣。

  治法

  属性:伤寒发执恶寒,头项痛,腰脊强,则知病在太阳经也。

  身热目痛鼻干,不得眠,则知病在阳明经也。

  胸胁痛,耳聋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则知病在少阳经也。

  腹满咽干,手足自温,或自利不渴,或腹满时痛,则知病在太阴经也。

  引衣蜷卧,恶寒,或舌干口燥,则知病在少阴经也。

  烦满囊缩,则知病在厥阴经也。

  潮热自汗,谵语发渴,不恶寒反恶热,揭去衣被,扬手掷足,或发斑黄狂乱,五六

  日不大便,则知病入于胃腑也。

  凡见头痛恶寒发热,腰脊痛项强,脉浮者,则是表证,不拘日数多少,理用解表

  之剂无疑。

  凡见耳聋胁痛寒热,呕而口苦,脉见弦数者,即是半表半里证,不拘日数多少,

  便用和解之剂无疑。少阳经行身之侧,而兼半表半里。

  凡见头痛恶寒悉除,反见怕热作渴谵语,揭衣扬手,发狂发斑发黄,潮热自汗,大

  便不通,小便短赤,或胸中连脐腹注闷疼痛,脉沉有力。或上气喘促,则传里证,不拘

  日数多少,便用通利下药无疑。

  凡伤寒初起,无头痛,无身热,就便怕寒,四肢厥冷,或腹痛吐泻,或口味白

  沫,或流冷涎,或战栗,面如刀割,引衣蜷卧,不渴,脉来沉迟无力,即是直中阴经真寒

  证候,急用温里热药。(轻则理中汤,重则四逆汤。)要在随所见证分表里而治之,

  切莫乱投汤剂,不可拘于日数。若非深得仲景之旨,岂能至此耶?(陶氏《家秘》)

  表证头痛恶寒发热,脉浮紧、无汗,(麻黄汤)。脉浮缓,有汗,(桂枝汤)。项强几几

  ,无汗恶风,太阳与阳明合病,下利,头目痛,鼻干,脉浮,(葛根汤)。头痛发热

  不恶寒而渴,肌肉痛,脉浮大而长,(葛根解肌汤加减服之。)头痛身热恶风,表不解,脉

  浮而滑,心下有水气而呕哕者,(小青龙汤)头痛项强发热,伤寒见风,伤风见寒,脉浮紧,

  无汗而烦躁,(大青龙汤)往来寒热,脉浮而弦,或浮而细,胸满胁痛,

  少阳经病,心烦喜呕,欲传于里,此为半表半里也,(小柴胡汤)身热不恶寒,反恶热,

  手足汗出,面赤谵语,大便实,过经不解,或呕不止,或寒热往来,(大柴胡汤)日

  晡潮热不恶寒,反恶热,大便秘,谵语而呕,阳明经病,(调胃承气汤。)汗后

  不恶寒,无表证,六七日不大便,腹胀满,潮热,狂言而喘者,(小承气汤)六七日不大便,

  腹满烦渴,并少阴,舌干口燥,日晡发热,脉沉实者,(大承气汤。)表邪已解,小腹急,

  大便黑,小便不利,此瘀血也,(桃仁承气汤)阳证未除,下之太早,即成结胸,胸中作

  痛,按之甚,脉浮滑,谓之小结胸,(小陷胸汤。)五六日不大便,口干而渴,潮热,心

  下至少腹俱硬满,胸中大痛,起高突,按之不可近,其痛愈甚者。名大结胸,(大陷胸汤)

  汗后而热不退,脉洪大而渴,及虚烦中躁闷,(白

  虎汤。)烦渴而发赤斑者,(化斑汤。)汗后身痛脉弱,尺脉或迟,(黄汤建中汤。)

  手足温,微腹痛而恶寒,脉尺寸俱迟者,(小建中汤)汗吐下后虚弱,邪传于心中,懊

  而烦,不得眠,(栀子豉汤)太阳病渴而饮水,小便不利,热结膀胱,(五苓

  散。)伤寒无表证,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脉微迟,(四逆汤。)

  治法

  属性:【表汗】用麻黄、无葱苗不发,甚加豆豉。

  【吐痰】用瓜蒂,无豆豉不涌。

  【下实热】用大黄、无枳实难通,甚者加芒硝,铁锈水以逐热开结。

  【解表里】非柴胡不能,坏证须加鳖甲、乌梅、紫苏、桔梗。

  【温经】用附子,无干姜不热,甚者泥水澄清煎加葱白,再甚者加麝香、皂荚。

  【阴燥者】加蜜一匙,其燥则止。

  【中寒重者】姜汁煎服,竹沥无姜汁不行经络。

  【蜜导法】无皂角不能开秘结。

  【止呕吐】非半夏姜汁不能止,胃虚者加老米一撮煎药。

  【虚烦】非人参,竹叶不能止,甚者加山栀炒米,渴加石膏。

  【去湿利小水】非五苓散不能除,热甚者加桂一字。

  【消渴】非天花粉、干葛不能止。

  【补元气生脉】必用人参、五味子、麦门冬。

  【止焦呕衄】必用犀角、地黄。

  【下焦蓄血】必用桃仁承气。

  【表虚】非黄、桂枝不能固虚。

  【除湿助脾】必用茯苓白术。

  【黄胆发黄】必用茵陈蒿。

  【泻里热除狂】非承气汤不可。

  【春温】须用辛凉,非柴胡、干葛不可治。

  【四时感冒】非羌活冲和汤不能治。

  【救阴毒里证】须四逆汤。

  【除吐蛔厥】须理中,乌梅入干姜、花椒。

  【化斑毒】须白虎汤。

  治法

  属性:凡头痛项强,肢节腰背俱强,身疼拘急恶寒,翕翕发热,汗不出,脉浮数浮

  紧,皆属表证,可汗。若发汗后不解,仍有发热而脉浮者,宜再汗之。凡头痛身痛

  拘急,憎寒发热,表未解者,脉虽迟,可汗。太阳病脉弱,可汗。伤寒身体痛,便清自

  调者,可汗。日晡寒热如疟属阳明,脉浮,可汗。

  治法

  属性:伤寒自汗,无表证,脉浮而缓或弦细濡弱者,不可汗。

  脉浮而紧,法当身痛,宜以汗解,若尺脉迟者,不可汗。

  阴病脉沉细数,不可汗。(在里故也。)

  伤寒风温,四肢不收,头痛身热,常汗不解,治在少阴厥阴,不可汗。

  汗自出,谵语,内烦不得卧,善惊,目无精光,两胫温。(先伤于温,后伤于热,因

  而中。)若两胫冷,腹满,头目痛,

  妄言,治在足太阴,不可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聋,不知痛所,身青面变而死。)

  伤寒形象中风,常微汗自出而呕者,心中懊,(发汗则。)不可汗。

  伤寒脉弦细,头痛而反热属少阳,不可汗。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心下痞坚,不可汗。

  少阴咳而下利谵语者,强汗之故也,动气不问上下左右,皆不可汗。

  咽中闭塞不可汗,(汗之则吐血。)厥不可汗,(汗之声乱咽嘶。)亡血家不可汗,(汗

  之则寒栗而衄。)衄家不可汗,(汗之必额陷直视。)淋者不可汗,(汗之必。)汗家不可重

  汗,(汗之必恍惚,脉短者死。)口疮,下利清谷不可汗。(汗之必胀满。)

  大凡取汗之法不可不谨。若劳役乘凉,解衣新沐,表虚为风寒所遏,与夫口燥舌干,

  咽干喉痛泻利,内伤房室,阴虚中暑,金疮痈肿初破,经水适来,新产血虚,脉沉细或豁大

  无力者,皆不可汗也。

  (范云患伤寒热甚,不得汗出。徐文伯为诊视。时武帝有赐九锡之命。云谓文伯∶可

  得速愈乎?文伯曰∶便瘥甚易,但君元气不足,恐一年后不复起耳,奈何?云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二年乎?遂以

  蒸法取汗而愈。后二年果卒。所以取汗之法,必先审其虚实可否也。)

  治法

  属性:大法春宜吐,(春时阳气在上邪,气亦在上,故宜吐。)病在膈上者可吐。脉大胸满多痰,

  食在胃口,及下部无脉者可吐。脉滑手足逆冷,脉乍结,以客气在胸,中满实郁而疼,不

  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吐出,及下利日数行,寸口脉微滑者,宜吐之,其利即

  止也。伤寒汗下后虚烦若剧者,必反复颠倒不得眠,心中懊,栀子汤吐其邪

  热。伤寒三四日,邪在胸中者可吐,以瓜蒂散或淡盐汤,虚者以人参芦汤,痰多者用二陈

  汤,服后以箸探吐。

  治法

  属性:凡怯弱与房劳内伤虚证,与夫胎而产后,血气俱虚,脉沉而弱者,不可吐。若膈上有寒

  而干呕者,宜温不

  宜吐。诸四逆病,但有厥逆者不可吐。

  治法

  属性:伤寒汗后不解,蒸蒸发热,或渴而呕,邪在胃腑。可下。(调胃承气汤)。潮热腹痛者

  可下。(大柴胡汤)。嘲热脉实可下。(大承气汤。)汗后潮热不恶寒,腹满而喘,阳明胃经病可下。

  (大小承气汤。)下后潮热,不大便,腹硬,(大柴胡汤。)阳明若多汗,胃中必有燥粪,大便硬,谵语者可下。(小承气

  汤。)嘲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谵语者,可下。(大承气汤。)伤寒五六日不大便,

  绕脐痛,躁烦,发作有时者,必有燥粪也,可下。(调胃承气汤)凡吐后腹满者可下。(同上。)

  吐下后微烦,小便数,大便硬者可下。(小承气汤)或腹满不减者可下。(同上。)脉沉有力,内实

  潮热不解,可下。(大柴胡汤。)病者无表里证,发热六七日,脉虽浮数可下。(大柴胡汤。)凡以手按脐腹硬者。或痛不

  可按者,可下。(大小承气汤。)太阳证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即愈,小腹急结者可下。(桃仁承气汤。)下后不解,再按脐腹有无痛处,若有硬处,手不可按者,可再下之。太阳结胸,潮热,脉不浮,可下。

  (大陷胸汤。)少阴失下而咳逆,大便实,可下。(小承气汤。)少阴病下利清水色青者。心下必痛,

  口干燥者可下。(大柴胡汤、小承气汤。)太阳证,身黄脉沉结,小腹坚,小便不利,为无血;小便

  自利,人如狂者,血证候也,(抵当汤下之。)阳明证,其人喜忘,必有瘀血,屎虽坚,大便必黑,(抵

  当汤下之。)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必中懊,必发黄,可下。(大承气合茵陈汤。)

  治法

  属性:伤寒恶寒恶风者不可下。凡腹中时满时减者不可下。凡腹胀可揉可按而愈者不可下。脐左右有动气者不可下。阴虚

  劳倦内伤多,手足冷者不可下。脉浮有表证者,尺脉弱者,俱不可下。少阴脉微,里寒外热,干呕者不可下。表不解,

  心下有水气,胁痛发热不可下。阳明病,面赤色,心下硬满不可下。凡脉沉不实不疾,或细而虚,按之无力者,不可下。

  咽中闭塞,虚家诸血逆厥,及亡血,经水适来适断,或热入血室,胎前产后崩漏,小便清白,以上皆不可下也。

  治法

  属性:治伤寒不得汗者,以火烧地令赤,用鲜柏叶、桃叶铺席热地上,令病者卧之取汗;或

  烧火砖喷之以醋,纸包置被中熏之,或烧热喷之以醋,纸包熨胸背四肢。(皆取汗之法

  也。)或以烧针刺之,或以艾火灸之,或以火置于床下,或向火于胸前。此皆逼迫寒

  气而出汗者也。

  治法

  属性:伤寒热甚,欲饮水者,须察病患大小,壮怯,审其邪热轻重浅深,酌量多少与之。若

  人壮热深者多与之;人怯热浅者少与之。须取新汲井水,味甘而凉者,以大碗盛则凉,若

  饮少,三五口而止;若饮多者,半碗一碗而止。待少时口渴欲饮,仍前汲新水与之。盖频

  以与之无妨,不宜一饮而极意也。

  凡饮水后寒战交作,汗出为美,此为欲解而即愈也。若欲饮水而不与之,则愈干燥

  而热愈炽,无由而作汗,必躁而闷乱,故以伤寒时欲饮水者为病解也。

  热盛者必用水渍法,以青布浸新汲水中,略忖干,置之胸膻,热则易之。以手心按

  之而热退,或以水其面,以不浇其身,或置病患于水中,或以水浸手与足,或浸舌漱口

  而不欲咽者,大抵阳证阳脉,内实热甚,烦渴口干,与水无疑。

  有不当饮水而误与之,则停心下,轻为支结,重为结胸。若应以汗解,误以水渍,则

  热不退而益烦。阴证与水,则咳逆。胃虚与之,为呕哕。汗后与之,为发喘。或腹胀,或小

  便不利,或为寒栗,皆误用水之过也。

  证候

  属性:表里虚实阴阳寒热八字为伤寒之纲领

  证候

  属性:发热恶寒恶风,头疼身痛,腰脊强,目痛鼻干,胸胁痛,耳聋;或往来寒热

  而呕,脉浮而大,或紧或缓,皆表证也。

  【发汗】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小青龙。

  【解肌】桂枝汤、桂枝麻黄各半汤。

  证候

  属性:不恶风寒反恶热,身不疼,掌心并腋下汗出,及腹中硬满、大便不通;或腹

  痛,或腹鸣,自利,小便如常,或谵语潮热,或咽干口渴舌干;或烦满囊缩而厥,唇

  青舌卷;脉俱细而沉,或微缓,皆里证也。

  【下】小承气汤、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桃仁承气汤、大陷胸汤。

  【温】理中汤、四逆汤、真武汤、术附汤、大建中汤。

  证候

  属性:发热恶寒,身痛自汗,脉浮缓无力,表虚也。

  【和解】桂枝汤。

  证候

  属性:发热恶寒,头痛身疼而无汗,脉浮紧,表实也。

  【发汗】麻黄汤、大青龙汤。(按∶麻黄汤皆用于即病之伤寒,过时亦不用也。)

  证候

  属性:有寒有热,腹鸣自利,不渴,唇青舌卷,或无热恶寒,下利清谷,身体痛,脉沉微。

  【温中】理中汤。

  【救里】真武汤、四逆汤。

  【熨法】见阴毒条。

  【灸法】见阴毒条。

  证候

  属性:腹中硬,大便不通,谵语,(小承气汤下之)。潮热腹痛,(大柴胡汤下之。)不恶

  寒,反恶热,谵语,掌心或腋下有汗出,(谓胃承气汤)。咽燥胃干腹满,(大承气汤。)

  【下】大小承气汤、大柴胡汤、调胃承气汤。

  证候

  属性:仲景治伤寒有表复有里,今例于左,学人审之。表里俱见,疑似之间,最宜详

  悉。盖在表者宜汗,在里者

  宜下。今既两证俱有,大率表证多者,则先治其表;里证多者,则先和其里。

  伤寒脉浮大,是表证,当汗。其人发热烦渴小便赤,当下。此是表里俱见。(五苓

  散分利之。)仲景云∶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即

  吐,名曰水逆。(五苓散分利之。)六七日不大便,头痛有热者,是里证,当下。其人小

  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却当汗。此两证俱见。(桂枝汤和之)。病患心下满,不

  欲食,大便硬,脉沉细,是里证,当下。其人欲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却当汗,此两

  证俱见。(小柴胡汤和解。)

  太阳病表证未除,医反下之,遂协热而利不止,心下痞硬,谓之表里不解。(桂枝人

  参汤。)

  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痛、是有表复有里。(桂枝芍药汤,痛甚加大黄。)

  太阳病,桂枝证,误为医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

  根黄芩黄连汤清之。)

  脉浮大是表,其人心下痞闷却当下。若烦渴燥涩,小便赤,宜用大柴胡汤和其胃气。

  脉浮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此阳明证也。脉反浮而

  紧,是有表里惧见,不可汗下,宜栀子豆豉汤吐之。

  有表证而脉迟者不可汗,亦不可下,宜(小建中汤。)脉弦细不欲食,则当下。其人头上

  汗出,身热微恶寒,手足冷,此两证俱见,宜(小柴胡汤和之。)

  【和解】小柴胡汤、桂枝人参汤。

  【吐】栀子豆豉汤。

  证候

  属性:无表里证者,但非汗证,又非下证,俱可用小柴胡汤,服后俟其余证,更以小柴胡加减法治之。

  伤寒四五日至十三日,过经,无表证与里证,又未可下,(小柴胡汤。)不愈,大便硬者,(大柴胡汤。)六七日目中

  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发热,大便难,脉虽浮数,(大柴胡汤。)甚者,(大承气汤。)

  下后脉数不解,至六七日不大便,有瘀血也,(抵当汤。)脉数,善饮消谷,六七日不大

  便,亦瘀血证也。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虽沉,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微汗之是也。)若二三日常见少阴

  无阳证者,(麻黄甘草附子汤微汗之。)此二证又非表里之所能拘,不可不知也。

  证候

  属性:病患身大热反欲得衣,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仲景无治法,宜与(阴旦汤)。寒已,

  次以(小柴胡汤加桂),以温其里,脉必沉而迟,手足微厥,下利清谷,此里寒也。所以

  阴证亦有发热者,此表热也。

  证候

  属性:身大寒反不欲衣,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仲景亦无治法,先与白虎加人参汤,热除,

  次以(桂枝麻黄各半汤),以解其外,脉必滑,身厥舌干也。所以少阴恶寒而倦,此表

  寒也。时时自烦,不欲浓衣,此里热也,(大柴胡汤下之。)

  证候

  属性:凡阴证身静,有语无声,气短吵息,目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口鼻气粗,水浆一入

  ,二便不噤,面上恐寒,有如刀割,面青黑,目睛无光,有虚阳泛上,面脸赤,血不红活为

  异耳。必身重难以转侧,或喜向壁卧,或淹卧欲寝,或闭目不欲见人,懒语言,语或

  气少,难以答应。或鼻气往来自冷,声音不响亮。或前轻而后重?或时燥热寒渴,不能

  饮水,唇口或青或紫或白,不见红色,手足自冷,手爪青紫,血不红活,

  小便白色,或有淡黄,大便不实。或肌肉之分,以手按之,殊无大热。阴甚者则冷透

  手也。虽是发热,与阳证大异,不可以面赤烦渴为论,误作阳证,须要详辨明白可也。

  【温】四逆汤、真武汤。

  证候

  属性:凡阳证身痛,无语有声,目睛了了,鼻中呼吸出入能往而能来,口鼻中气热,面红

  无彩,唇红口干舌燥,能饮凉水,阳旺,身轻如常,睹目见人,语声响亮,口鼻呼吸往

  来自然,小便赤涩,大便秘硬,手足温暖,爪甲俱红,此皆阳证之大略也。

  证候

  属性:病患手足清冷,大小便秘涩,小便赤,烦闷昏迷不眠;又有身寒,反不欲衣,口渴,

  指甲红色,此阴失守而病在肌表,元阳潜入,侵于内矣。法当(大承气汤下之是也),不可

  作阴证治。大便秘,小便赤,其脉沉滑,四肢厥冷,以其伏热深也。

  证候

  属性:烦躁面赤身热,脉反沉微,病患手足逆冷,大小便利,或泄或清,昏沉多眠;又有

  身热甚,反欲得衣,口不渴,指甲黑色,此为阳失守而避在肌表,淫阴恶攻于内。法当温之,

  不可以阳证治。

  韩氏《微旨》曰∶面色虽见阳证,皆阳在上焦,其下焦阴气已盛,若调理得下焦有阳,

  则上焦阳气必降下。上焦虽见阳,其热浅于下焦也,理中四逆随证轻重用。

  【温】治法见发热温经例,理中汤、四逆汤、甘草干姜汤。

  证候

  属性:伤寒六七日无大热,身冷脉细,烦躁不饮水,此阴盛格阳也。《活人书》以霹雳散通散

  寒气,然后热气上行,汗出乃愈。许氏云∶不甚渴者,可用附子霹雳散,渴者不可与

  服。面赤烦躁不渴,或渴不欲水,脉七八至,按之不鼓,姜附汤主之。

  【正阳回阴】附子霹雳散。

  【温】伤寒例云∶面少赤,阴盛于内,隔阳在外,其病必重,用通脉四逆汤,正合仲景法。

  证候

  属性:身表凉,疼痛,四肢冷诸证,脉沉数而有力,(承气汤主之。)王太仆云∶身寒厥

  冷,其脉滑数,按之鼓击于指者,此名阳盛拒阴。便秘者,以大承气汤下之。

  【下】大小承气汤。

点击下载App,搜索"古今医统大全",免费读到尾